[ bì bàng ]防人毁谤。《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宋 孙觌《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元 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 bì bīng ]1.谓躲避战乱而移居他处。汉 焦赣《易林·无妄之谦》:“东行避兵,南去不祥。”唐 唐彦谦《毘陵道中》诗:“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明 冯梦龙《风流梦·杜宝移镇》:“因报马连催,虏信紧急,打发家眷往 临安 避兵。”丰子恺《辞缘缘堂》:“将避兵 桐庐,留别 杭州 诸友。”2.谓避开敌军。《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破敌未堪息战马,避兵又必赖良谋。”凌力《星星草》第十五章:“人皆说捻子善避兵,又怕打不着;我要说: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3.谓避免兵器所伤。唐 马总《意林》卷四:“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中时取之,以足画地则水流,带之左手则避兵。”
[ bì cáng ]躲藏;躲避。 汉 焦赣 《易林·否之困》:“白日扬光,雷车避藏。”《宋史·兵志七》:“行旅市人下逮奴隶,皆避藏恐惧,事骇见闻。” 清 李调元 《八月中秋同人宴集云谷借树轩》诗:“二十八宿惊避藏,不敢报天听其狂。”
[ bì chán ]逃避谗言。北周 庾信《拟连珠》:“是以 韩非 客 秦,避谗无路;信陵 在 赵,思归有年。”宋 陆游《神山歌》:“避谗奔 楚 仅得免,歷聘返 鲁 终不遭。”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荀卿 垂老 兰陵,避谗引却。”
[ bì cháo biàn fú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罢朝贺,变服饰,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 bì cháo sǔn shàn ]同“避殿损膳”。宋 元绛《赐宰臣王安石已下乞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垂象之变,咎在朕躬,内惟菲凉,敢不祗惧,避朝损膳,钦天之諭。”
[ bì chén ]1.《晋书·王导传》:“时亮﹝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2.避开尘俗。
[ bì chéng cōng ]同“避驄马”。宋 曾巩《送赵资政》诗:“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驄。”元 萨都剌《送唐卿御史》诗:“故乡归衣锦,行路避乘驄。”元 大訢《送萨天锡照磨赴燕南宪幕》诗:“重来无几日,除道避乘驄。”
[ bì chóu ]1.亦作“避仇2”。亦作“避仇”。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