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è bǐ láng ]晋 代 王献之 七八岁时学习书法,其父 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復有大名!’”见《晋书·王献之传》。后因以“掣笔郎”称誉幼年善于学书者。宋 苏轼《赠王觏》诗:“何人生得寧馨子,今夜初逢掣笔郎。”
[ cáo láng ]即部曹。部属各司的官吏。清 孔尚任《桃花扇·阻奸》:“自 崇禎 辛未,叨中进士,便值中原多故,内为曹郎,外作监司,敭歷十年,不曾一日安枕。”
[ bái shǒu láng ]《汉书·冯唐传》:“唐 以孝著,为郎中署长,事 文帝。帝輦过,问 唐 曰:‘父老何自为郎?’”后因称年老做官为“白首郎”。唐 杜甫《元日示宗武》诗:“训諭青衿子,名惭白首郎。”宋 苏轼《次韵赵令铄》:“东坡 已报六年穰,惆悵红尘白首郎。”
[ bái shǒu wéi láng ]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 èr láng shén ]1.民间传说中的神名。2.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牌转变甚多,徐伸词,名《转调二郎神》,吴文英词,名《十二郎》。详见《词谱》卷三二。3.曲牌名。南北曲均属商调,南曲较常见。
[ èr láng tuǐ ]坐着的时候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的姿势。
[ èr láng zuò xiāng ]宋 王祐 事 太祖 为知制诰,太祖 遣使 魏州,许以使还为相。及还而未果,祐 笑谓亲宾曰:“某不做,儿子二郎必做。”二郎,其仲子 旦,后果为 真宗 相。事见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后因以为子侄为相的典故。
[ bā mǐ lú láng ]1.谓隋卢思道。2.比喻才高。
[ bù láng bù xiù ]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元明时代官僚、贵族的子弟称“秀”,平民的子弟称“郎”)。
[ ā láng ]1.父亲。 宋 司马光 《书仪·家书》:“古人谓父为阿郎,谓母为孃子。”《元诗纪事》卷四五引《元诗癸集·福宁州谣》:“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阿郎辛苦学弄兵,年年贩盐 南海 滨。”2.主人。 唐 薛调 《无双传》:“又数夕,有青衣告 仙客 曰:‘娘子适以亲情事言於阿郎,阿郎云:“向前亦未许也。”模样云云,恐是参差也。’” 张友鹤 注:“古时称父为阿郎。这里是婢女对男主人的称呼。”《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不弃人微同千载,便与相逐事阿郎。” 蒋礼鸿 通释:“这些‘阿郎’都指 董永 所卖身的主人。”
[ ā láng zá suì ]方言。罗唆麻烦。
[ huán láng dí ]《晋书·桓伊传》载,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宋 刘克庄《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清 赵翼《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破弥远钻。”清 徐夔《闻笛有忆》诗:“谁将清夜 桓伊 笛,吹入 山阳 向秀 心。”参见“桓伊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