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ǔ yuè ]斧和钺,古代兵器,用于斩刑。借指重刑:甘冒~以陈。
[ fǔ yuè ]斧钺。釜,用同“斧”。兵器,泛指刑罚杀戮。
[ dāo jù fǔ yuè ]古代四种刑具。借指酷刑。
[ cì fū yuè ]亦作“赐斧鉞”。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
[ huī yuè ]1.麾旗和钺。古代将帅的旗仗。借指军旅。2.指节度使、安抚使等镇抚大员的官位。
[ jiǎ huáng yuè ]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 总管、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史一》:“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假鉞”。宋 陆游《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
[ jié yuè ]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孔丛子·问军礼》:“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鉞,大将受,天子乃东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子假 太祖 节鉞,録尚书事。”唐 张祜《送周尚书赴滑台》诗:“鼓角雄都分节鉞,蛇龙旧国罢楼船。”明 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蒙皇上纶綍频颁,节鉞谬寄,臣感极生惭,愤极思奋。”徐兴业《金瓯缺》第一章:“年来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图个太平无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瓯和全军交还朝廷……岂可谬领节钺,再当艰巨?”
[ fū yuè ]1.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荀子·乐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诚不顾鈇鉞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颜师古 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宋 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疏远小臣,腰领不足以荐鈇鉞。”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八》:“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鉞。”2.泛指刑戮。《南史·何尚之传》:“﹝ 范曄 ﹞宜出为 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鈇鉞。”《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枪,不可加鈇鉞。”清 洪昇《长生殿·献饭》:“谁肯再甘心鈇鉞,来奏君王。”3.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鉞,然后杀。”孔颖达 疏:“赐鈇鉞者,谓上公九命得赐鈇鉞,然后邻国臣弑君、子杀父者,得专讨之。”唐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有弓矢鈇鉞之权,皆国之元臣。”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十二》:“文王 当 商 命未改之时,犹然受 商 之鈇鉞以专征。”4.借指将军幕府。唐 喻凫《秋日将归长安留别王尚书》诗:“清晨鈇鉞内,只献白云吟。”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参十星,一曰参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鉞,主斩刈。”
[ jīng yuè ]1.旌旗与斧钺。2.喻权柄。
[ qī yuè ]斧和钺。《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杨伯峻 注:“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赐鏚鉞者,奉王命得专杀戮也。”参见“斧鉞”。
[ máo yuè ]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沉 集传:“鉞,斧也,以黄金为饰……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鉞以厉三军。”《旧唐书·王珂传》:“天子以 珂 为 河中 节度,授以旄鉞。”宋 苏轼《上皇帝书》:“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鉞。”清 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君家门阀高,哲兄拥旄鉞。”
[ shòu yuè ]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 shòu yuè ]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