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ān zhàng ]亦作“边鄣”。亦作“邉障”。边境上的城堡、要塞。《新唐书·回鹘传下·薛延陀》:“方帝幸 洛阳,将遂封 泰山,夷男 与其下谋曰:‘天下封 泰山,万国皆助兵,悉会行在,边鄣空单,思摩(李思摩)可取也。’”《新唐书·回鹘传下·刘昌传》:“昌 在边凡十五年,身率士垦田,三年而军有羡食,兵械鋭新,边障妥寧。”宋 韩琦《感事》诗:“一来边障地,走马过三秋。”明 冯梦龙《邯郸梦·特诏赐环》:“以朕一时不明,陷汝三年邉障。”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大气槖山川,雄风被边障。”
[ bì zhàng ]1.遮蔽;阻挡:浓雾~了视线。防护林~住风沙。2.起遮蔽或阻挡作用的东西:越过~。清除~。
[ bì zhàng ]像墙壁的障碍物,多用于比喻:消除双方之间的思想~。
[ bì zhàng ]像墙壁的障碍物,多用于比喻:消除双方之间的思想~。
[ chén zhàng ]1.亦作“尘涨”。指飞扬障目的尘土。2.尘世的烦恼。3.犹尘世、人间。
[ gù zhàng ]机械、仪器等发生的障碍或毛病。泛指事情进行中出现的障碍。
[ hūn zhàng ]昏沉的霾障。比喻邪恶势力。
[ bǎn zhàng ]1.练习翻越障碍物用的设备,用木板做成,像板壁一样。2.板壁。
[ fán nǎo zhàng ]佛教语。谓坚持我执,丛生贪嗔,而为解脱之阻碍者。二障之一。与所知障相对。
[ jǐn bù zhàng ]遮蔽风尘或视线的锦制屏幕。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君夫 作紫丝布步障碧綾里四十里,石崇 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 李商隐《朱槿花》诗之一:“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资治通鉴·后梁均王龙德元年》:“蜀 主常列锦步障,击毬其中,往往远适而外人不知。”
[ fēng zhàng ]在菜畦、苗圃等旁边用苇子、高粱秆等编成的屏障,用来挡风,保护秧苗。
[ jīn zhàng ]金色的障扇。帝王临朝或出巡的仪仗。南朝 齐 谢朓《鼓吹曲·郊祀曲》:“鎗鎗玉鑾动,溶溶金障旋。”唐 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诗:“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金障既特设,珠帘亦高褰。”
[ lǐ zhàng ]佛教语。谓由邪见等理惑障碍真知、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