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ī lì chē ]1.古代以机发石的战车。以其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后汉书·袁绍传》:“绍 为高櫓,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 乃发石车击 绍 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靂车’。”李贤 注:“以其发石声震烈,呼为霹靂,即今之抛车也。”唐 陆龟蒙《秋思》诗之二:“谁在 嫖姚 幕,能教霹靂车。”2.传说中的雷车。《宋书·五行志二》:“宋后废帝 元徽 四年,义熙、晋陵 二郡,并有霹靂车坠地,如青石,草木燋死。”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雷》:“李鄘 在北都,介休县 百姓送解牒,夜止 晋祠 宇下。夜半有人叩门云:‘介休王 暂借霹靂车,某日至 介休 收麦。’……至其日,百姓率亲情,据高阜候天色。及午,介山 上有黑云,气如窰烟。斯须蔽天,注雨如綆,风吼雷震,凡损麦千餘顷。”
[ pī lì dà xiān ]传说中指雷电之神。
[ pī lì huǒ ]1.指雷电。2.比喻性情暴躁。
[ pī lì mù ]被雷击毁的树木。《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后兄太子少保 守一,以后无子,使僧 明悟 为后祭南北斗,剖霹靂木。”胡三省 注:“霹靂木者,霹靂所震之木。”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震烧木》:“霹靂木,此雷所击之木也。”
[ pī lì qín ]古琴名。琴由被雷击过的桐木制成,故名。
[ pī lì shǒu ]1.断案的快手。《旧唐书·裴漼传》:“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崇义 促 琰之 使断之,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靂手’。”宋 张耒《明道杂志》:“钱穆 内相本以文翰风流著称……因决一大滞狱,内外称之。会朝处,苏长公 誉之曰:‘所谓霹靂手也。’”明 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靂手,遇事颇神速。”2.称能吏为“霹靂手”。宋 楼钥《送制帅林和叔归》诗:“姦胥及强吏,时用霹靂手。”3.指才思敏捷,声名很大的人。茅盾《化悲痛为力量》:“他(郭沫若)以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出现,震惊海内,竞相传阅,认为他是当时诗坛的霹雳手。”
[ qíng tiān pī lì ]也说青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