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ú rù yā qún ]鹘:同“隼”,一种凶猛的大鸟。比喻骁勇无敌。
[ lǐ yā ér ]五代 后唐 李克用 的别号。《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克用 少驍勇,军中号曰‘李鵶儿’。”
[ fēng yā ]风中乱飞的乌鸦。比喻不经意的笔墨。常指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 cí yā ]即慈乌。唐 杜甫《题桃树》诗:“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明 高启《送黄僧母入道》诗:“江夏 千年有故家,至今乔木哺慈鸦。”参见“慈乌”。
[ huǒ yā ]1.吐绶鸡(火鸡)的别名。清 李元《蠕范·物制》:“火鸦,火鸡也,山斲木也。大如鸦,青黑色,头有红毛,似鹤顶堆砂,毛毿毿下垂。长项修足,高二三尺……食火炭,亦斵木。”2.用于战事的鸦形火器。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火药》:“至今上初年,戚继光 帅 蓟门,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3.传说中能衔火的乌鸦。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慈乌》:“蜀 徼有火鸦,能衔火。”
[ jīn yā ]1.亦作“金鵶”。2.宝石名。
[ jīn yā zī ]亦作“金雅觜”。锄头名。
[ dì èr cì yā piàn zhàn zhēng ]1856— 186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 市场,扩大殖民特权,英国制造亚罗船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发动了这次侵略战争。1857年 12月攻占广州,次年一度攻进天津。沙皇俄国和美国以“调停”为名,支持英法侵略。清政府与英法俄 美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沙俄侵略军侵入黑龙江,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从中国夺取了一 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1859年英法借口换约侵犯大沽。守卫炮 台的将士和当地人民奋起还击侵略者。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沽、天津,打进北京,到处烧杀 淫掠,焚毁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文物。英法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化又加深了一步。参见〔鸦片战争〕
[ hán yā ]1.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2.乌鸦的一种。也称慈鸦、慈乌、孝乌、小山老鸹。形体比普通乌鸦小,叫声较尖。颈、腹、胸呈灰白色,其余部分黑色。旧传能反哺其母。
[ míng yā ]乌鸦。因其鸣啼噪聒不止,故称。
[ ǒu yā ]1.亦作“呕鵶”。1.象声词。唐 元稹《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诗:“颭闪才人袖,呕鸦软举鐶。”鸦,一本作“鵶”。2.指婴儿。婴儿啼声吚哑,故称。宋 陈造《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诗:“寧堪再揽减,又抱两呕鸦。”自注:“淮 人谓岁飢为年岁揽减,越 人以婴儿为呕鸦。”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鸦,一本作“鵶”。
[ shén yā ]1.指巴陵附近逐舟觅食的乌鸦。2.指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 máo yā tou ]1.亦作“毛丫头”。女孩子。《红楼梦》第三五回:“﹝ 寳玉 ﹞且一点刚性儿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到了。”鲁迅《坟·春末闲谈》:“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话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在她还是一个穿开裆裤的毛丫头的时候,人家就是稻地里出名的人了。”2.指年青姑娘,用于蔑称。鲁迅《华盖集续编·记谈话》:“杨荫榆 知道要做不成这校长,便文事用文士的‘流言’,武功用 三河 的老妈,总非将一班‘毛鸦头’赶尽杀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