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 shuāng yīng ]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苏味道 才学识度,物望攸归;王方庆 体质鄙陋,言词鲁钝,智不逾俗,才不出凡。俱为凤阁侍郎。或问 张元一 曰:‘苏 王 孰贤?’答曰:‘苏 九月得霜鹰,王 十月被冻蝇。’或问其故,答曰:‘得霜鹰俊絶,被冻蝇顽怯。’时人谓能体物也。”后因以“得霜鹰”比喻才俊捷悟的人。
[ fàng yīng ]1.放出猎鹰。2.比喻嗾使女子诱拐他人财物。
[ fàng yīng zhú quǎn ]指打猎。
[ cì máo yīng ]鸟名。以食蛓毛虫得名。
[ bì yīng ]架鹰于臂。古时多指外出狩猎或嬉游。
[ fēi yīng bēn quǎn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同“飞鹰走狗”。
[ fēi yīng zǒu gǒu ]放出猎鹰和 猎犬去追捕野兽。指打猎。《后汉书·袁术传》:“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
[ fēi yīng zǒu mǎ ]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指打猎。
[ fēi yīng zǒu quǎn ]指打猎游荡的生活。同“飞鹰走狗”。
[ bèi yīng ]蹲在臂套上的苍鹰。比喻摆脱羁绊欲展鸿图的人。
[ bèi yīng xiè quǎn ]臂套上蹲着鹰,手里牵着狗。借指纨袴子弟放浪游乐的生活。
[ huā yīng ]宋 苏轼《送渊师归径山》诗:“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后以“花鹰”指花蚊子。
[ lǎo yīng ]鸟,嘴蓝黑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是猛禽,吃蛇、鼠和其他鸟类。也叫鸢。
[ liàng yīng tái ]元 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后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 北京 市郊 南苑。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里,有囿,曰 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殿傍 晾鹰臺,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清 吴家骐《圣驾南苑大阅恭纪》诗:“虎旅自諳《司马法》,鵷班齐侍 晾鹰臺。”《新民晚报》1987.8.13:“南苑,即 南海子,自 元 代起就是皇家围猎和演习武事的场所。清 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驾幸 南海子,登上 晾鹰台,观看赛马和斗虎,仪式十分隆重。”
[ jiàn tù fàng yīng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 jiǎo yīng ]鹰的别名。其头顶有毛角,故称。
[ māo tóu yīng ]鸟,身体淡褐色,多黑斑,头部有角状的羽毛,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吃鼠、麻雀等,对人类有益。常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迷信的人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有的地区叫夜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