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 fèi ]沸腾纷乱貌。麋,通“糜”。《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畧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麋沸螘动。”《后汉书·杨彪传》:“恐百姓惊动,必有麋沸之乱。”李贤 注:“如麋粥之沸也。”《南齐书·高帝纪上》:“苍梧 肆虐,诸夏麋沸。”《金史·时青传》:“十餘年麋沸未息。”
[ mí hǎi ]麋肉制成的酱。《晏子春秋·杂上二三》:“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麋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
[ mí jù ]谓成群集聚。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各省无业之民麋聚其间。”《辛亥革命前十年时间论选集·军政府<讨满洲檄>》:“五胡麋聚,甲覆乙起。”
[ mí làn ]1.毁伤;摧残。《吕氏春秋·不屈》“当 惠王 之时”汉 高诱 注:“言 惠王 用 惠子 之谋,为土地之故,麋烂其民而战之。”2.碎烂;腐烂。唐 柳宗元《骂尸虫文》:“蓐收 震怒,将勅雷霆,击汝 酆都,麋烂纵横。”宋 汪元量《钱塘》诗:“十年草木都麋烂,留得南枝照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