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n kuàng ]亦作“银鑛”。含银的矿石;采银的矿山。
[ yín lì ]1.含银的小颗粒。南朝 宋 王韶之《始兴记》:“冷君 西北有 小首山。元嘉 元年夏,霖雨山崩,自巔及麓,崩处有光耀,有若星辰焉,居人聚观,皆是银砾,铸得银也。”2.比喻闪着银光的点状物。南朝 梁简文帝《同刘谘议咏春雪》:“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唐 白居易《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唐 李商隐《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诗:“江势翻银砾,天文露玉绳。”
[ yín lì ]照片或底片上的黑白影像,是乳剂层中卤化银晶体感光后经过显影还原成微小的银的颗粒组成。这些微小的银的颗粒称为银粒。银粒的粗细对影像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其他条件相同时,银粒细的影像比较清晰,影纹也较丰富。影像银粒的粗细,主要决定于感光材料本身的性能及冲洗条件。
[ yín liǎng ]旧时用银子为主要货币,以两为单位,因此做货币用的银子称为银两(总称)。
[ yín lín ]1.银白的鱼鳞。2.常借指鱼。
[ yín liǔ ]称棉花柳。落叶灌木。花苞红褐色,苞片脱落后显出银白色花蕾,形似毛笔头。原产 美洲,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扦插繁殖。供切花用,观赏期长。
[ yín lóu ]制造和买卖金银首饰和器皿的商店。
[ yín lú ]1.亦作“银鑪”。1.白银香炉。唐 李乂《高安公主挽歌》之一:“银鑪称贵幸,玉輦盛过逢。”2.旧 中国 铸造宝银的机构。清 代有官设和私营之分。官设银炉多附设于藩库及关局等机关内。清 末以后,私营银炉盛行,在 上海、汉口、天津 等各大城市都有设立。银炉在北方称“炉房”。业务以受当地银钱业委托代铸宝银为主;亦间有兼营银钱业务者。《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一位是银炉老板,姓 白 号 韜光。”
[ yín lüè ér ]妇女梳妆时的银质拢鬓之物,系梳篦之属。
[ yín náng ]可以悬挂在帐中的银质香炉。
[ yín ní ]1.一种用银粉调成的颜料,用以涂饰衣物和面部。2.借指银泥涂饰的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