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àng piān shàng lùn ]指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 shè lùn zōng ]佛教早期学派之一。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为旨立宗,后世也称摄论师。盛行于 陈隋 之际,至 唐 玄奘 学派兴起,逐渐衰微绝传。
[ shī lùn ]有关诗歌的评论文章或创作理论方面的著作。《诗刊》1977年第10期:“何其芳 同志遵循 毛主席 的文艺思想,以自己的理论研究,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贡献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诗论’。”
[ shì lùn ]1.当时的舆论。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 shǔ bái lùn huáng ]比喻计较金钱。
[ sī lùn ]1.偏私的议论。2.个人的言论。
[ shuō cháng lùn duǎn ]说长处,讲短处。形容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 shuō duǎn lùn cháng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 shuō lùn ]1.学说。2.辩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明明与他説论,看这话是该説的不该説的!”
[ sì lǜ wǔ lùn ]佛教重要经典。四律:一、《十诵律》,六十一卷,后秦 弗若多罗 译;二、《四分律》,六十卷,后秦 佛陀耶舍 译;三、《僧祇律》,四十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 等译;四、《五部律》,三十卷,南朝 宋 佛陀什 等译。五论:一、《毘尼母论》,八卷,本名,《毘尼母经》,失译;二、《摩得勒伽论》,十卷,南朝 宋 伽跋摩 译;三、《善见论》,十八卷,南朝 齐 伽跋陀罗 译;四、《萨婆多论》,九卷,失译;五、《明了论》,一卷,南朝 陈 真谛 译。
[ sì lùn ]佛教四部经论的合称。即《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按,《百论》系 提婆 著,另三论均系 龙树 所著。
[ sì lùn zōng ]佛教宗派名。指崇奉“四论”的一派。参见“四论”、“三论宗”。
[ lüè jì lùn xīn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 píng lùn ]1.指泛泛无所谓的言论。2.评论。
[ qīng lùn ]1.公正的评论,亦指公正的舆论。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清论所不能復制,绳黑所不能復弹。”《北齐书·陈元康传》:“﹝ 陈元康 ﹞受纳金帛,不可胜纪,放责交易,徧于州郡,为清论所议。”元 刘祁《归潜志》卷九:“高丞相 巖夫 自南渡执政在中书十餘年,无正言直諫闻於外,清论鄙之。”2.清雅的言谈。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清论事究万,美话信非一。”唐 牛僧孺《玄怪录·张佐》:“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明 方孝孺《奉俞大有先生》:“仲冬后上 金陵,明年回,必得往听清论,尽所欲言。”3.闲谈,谈天。唐 韩翃《题张逸人园林》诗:“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閒陛坐夕阳。”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於樽俎砚席之间,於文字则引 孙 吴,述形势皆閒暇清论可也。”
[ sān lùn ]1.指所论三事。2.《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3.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