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ī bǎo biān ]以多种珍宝为饰的马鞭。
[ qī jié biān ]武器名。以软钢制,连柄八节,鞭端以铁环圈之,不用时可首尾扣合,缠于腰际或肩上,故亦称软鞭。
[ qū shí shén biān ]指造桥的神奇技艺。
[ shú dá biān ]软皮鞭。旧时用作刑具。
[ mǎ biān ]驱使坐骑用的鞭子,泛指赶牲口的鞭子。也叫马鞭子。
[ pú biān ]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 tiě jié biān ]铁制驱马物。形如竹节。元 萨都剌《寒夜闻角》诗:“野人一夜梦入塞,走马手提铁节鞭。”殷孟伦 朱广祁 校注:“铁节鞭,唐 李昌符 有《咏铁马鞭》诗,其序云:‘长庆 二年,义成军 节度使 曹华 进,且曰得之 汴水,有字,刻“贞观 四年 尉迟敬德”诸字。’时 戎昱 亦共咏此题,则一马鞭而已。第其鞭製倣竹节为之,亦名节鞭,总指驱马物,并非兵仗。”
[ xiān wǒ zhuó biān ]着:下。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 qiān zǐ biān ]号称一千响的鞭炮。
[ sī biān ]1.丝制的马鞭。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 sǔn biān ]亦作“笋鞭”。边笋;竹的地下茎。
[ tiáo biān fǎ ]1.即一条鞭法。明 中叶以后的赋役制度,清 代因之。《续文献通考·职役二》:“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僉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併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2.即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法后所归并的各项赋役的总称。亦省称“条鞭”。明 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下》:“每年额派小麦、赤豆、白豆、大青、黄豆、库子三名,俱见条鞭下。”明 沉榜《宛署杂记·经费下》:“本县各官柴、马、皂银,详条鞭下。”《清会典·户部》:“但刊列地丁应徵之数,俾民不惑,是为条鞭法,即 明 之一条鞭法也。”
[ yín biān ]诗人的马鞭。多以形容行吟的诗人。
[ yáng biān ]挥鞭。唐 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宋 周邦彦《点绛唇》词:“空回顾,淡烟横素,不见扬鞭处。”明 沉德符《野获编·勋戚·服色之僭》:“在京内臣稍家温者,輒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碧晃目,扬鞭 长安 道上,无人敢问。”贺敬之《十年颂歌》:“一手挥动神笔,一手扬鞭催马!”
[ yī liū biān guāng ]方言。形容行动迅速而连续。
[ tóu biān ]1.扔掉马鞭。借谓下马。2.见“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