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贵妃娘娘叹气
- 桂花树旁搭茅房(厕所)
- 桂花种在厕所旁
- 桂林三花酒
- 滚石下山
- 滚油锅里捡金子
- 滚油锅里炸油条
- 棍子蘸(zhan)石灰
- 锅巴雕灯影儿(皮影戏中的人物剪影。用兽皮或纸皮板做成)
- 锅边上的小米
- 锅底上戳窟窿
- 锅底笑话缸底黑
- 锅盖上的米花子
- 锅盖上的米粒
- 锅盖做风箱
- 锅里的螃蟹
- 锅里扔石头
- 锅里煮扳不倒(不倒翁)
- 锅炉房里的灯笼
- 锅台上种地
- 锅台上种瓜
- 锅灶上天
- 裹脚布放风筝
- 裹脚布挂在旗杆上
- 裹脚布做衣领
- 过道里掮(qian扛)椽子
- 过坟场吹口哨
- 过河抽板子
- 过河打船工
- 过河碰上摆渡的
- 过河洗脚
- 过河卒子做生意
- 过了年的桃符
- 过了霜降收玉茭(玉米)
- 过路人吊丧
- 过期的车票
- 过时的历书
- 过时的药
- 哈尔滨钓冰雕
- 哈哈镜放在大街上
- 哈哈镜照人
- 哈蟆鼓肚子
- 孩儿脸
- 孩子的节日
- 孩子讲悄悄话
- 孩子考妈妈
- 孩子离开娘
- 孩子没娘
- 海边的大雁
- 海滨的潮汐
- 海底长海带
- 海底打捞绣花针
- 海底打拳
- 海底的坑洼
- 海底动物
- 海底捞月,天上摘星
- 海底捞针
- 海底谋杀
- 海底栽葱
- 海椒(辣椒)命,姜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