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隔山买牛
- 牛角上挂把草
- 牛踩烂泥路
- 书生赶牛
- 嫩牛拖犁耙
- 耕田的牛
- 老牛死了
- 黄牛婆拉耙
- 壁上挂的春牛
- 泥牛掉在河里
- 赶水牛上山
- 牛踩瓦泥
- 黄鼠狼带牛铃
- 把牛角安在驴头上
- 背着牛头不认账
- 笨牛吃麻雀
- 逼着牯牛(公牛)生子
- 布袋里装牛角
- 苍蝇给牛抓痒痒
- 吃了鱼钩的牛打架
- 冲沟里放牛
- 初生的牛犊
- 穿了鼻子的牛
- 大牯牛落井里
- 灯草打老牛
- 灯草套牯牛(公牛)
- 掉在枯井里的牛犊
- 丢了黄牛撵(nian追赶)蚊子
- 丢了一只羊,捡到一头牛
- 犊子踢牛婆(母牛)
- 对牛吟诗
- 对着牛嘴打喷嚏(pen ti)
- 躲过野牛碰上虎
- 放牛娃去放马
- 风马牛
- 疯牛钻进死胡同
- 蛤蟆被牛踩
- 蛤蟆跳到牛背上
- 耕牛吃羊草
- 好花插在牛屎上
- 耗子爬到牛角上
- 耗子拖牛
- 耗子钻牛角
- 黑天捉牛
- 画上的春牛
- 黄牛背上的跳蚤
- 黄牛吃草
- 黄牛打架
- 黄牛落泥塘
- 黄牛拴鼻绳
- 黄牛咬黄连
- 黄鼠狼拖牛
- 脚踩牛屎
- 叫牛坐板凳
- 金壳郎(金龟子)赶牛
- 九牛爬坡
- 九牛失一毛
- 九牛一毛
- 口渴的牛犊望井底
- 拉来黄牛当马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