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二郎神的慧眼
- 二郎神的天犬
- 二郎神的印堂
- 二郎爷的笛子
- 二郎爷放屁
- 二愣子缠线团
- 二愣子炒菜
- 二愣子当演员
- 二愣子上擂台
- 二愣子睡凉炕
- 二愣子抓吃烂芝麻
- 二愣子做活路
- 二两铁打把刀
- 二两铁打大刀
- 二两银子铸个土地爷
- 二流子打鼓
- 二流子骂街
- 二流子学徒
- 二十钱一双乌拉(冬天穿的鞋)
- 二十四磅榔头敲钢板
- 二十岁长胡子
- 二十岁当博士
- 二十五斤四百两(旧制一斤十六两)
- 二十只耗子拉犁
- 二四六八十
- 二踢脚的爆竹
- 二万五千里长征
- 二下五去一
- 二心的夫妻
- 二一添作五
- 二月的菜薹
- 二月的韭菜
- 二月二穿单衣
- 二月去了八月来
- 三伏天卖烂鱼
- 三个王八少两爪
- 三分钱买个小黑瞎子
- 三个钱买个蜡烛
- 三十晚上的菜板
- 三个手指捏田螺
- 三个字的匾
- 三个女人在一搭
- 三九天光脑袋
- 三个钱摆两处
- 三人长的两根胡子
- 三个小鬼拿不着他
- 三脚砖头
- 三岁小孩喝蜂蜜
- 三尺的城门五尺汉
- 三十晚上晒衣裳
- 三钱买个筛子
- 三斤面包个饺子
- 三十斤的鳊鱼
- 三牌坊的石狮子
- 三亩竹园生出一只笋芽芽
- 三斗米粢饭
- 三十年的蚂蚱
- 三斤半猫公
- 三更天,不见家婆
- 三个铜钿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