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三九天穿裤衩
- 三爷仔种一亩地
- 三十黑了的月亮
- 三个和尚抬水
- 三钱胡椒
- 三不开的盐船
- 三间屋子两头住
- 三月鹧鸪叫
- 三十一块钱分两注
- 三辈子活了九岁
- 三岁小孩看戏
- 三岁娃娃学琵琶
- 三根屎棍支桌子
- 三里庄埋铁钜
- 三不管的把式
- 三个小鬼拿不住他
- 三尺水头
- 三天不喝水,吃一颗杨梅
- 三个钱买头小毛驴
- 三页瓦盖了个庙
- 三分钱的西洋景
- 三只手指捡螺蛳
- 三文钱买个烧饼
- 三十六策
- 三十五天一个月
- 三长两
- 三文急烧
- 三邀四
- 三十年做寡妇
- 三人进食堂
- 三伏天吃西瓜
- 三个钱白糖
- 三九天吃凉粉
- 三十晚上借饭甑
- 三更出世
- 三十晚上粘福字
- 三国的刘关张
- 三伏天的高粱秆
- 三伏天的风
- 三斤腊菜剩一斤
- 三九天种地瓜
- 三月里炒青豆
- 三伏天烘木炭
- 三棱角的脑袋
- 三个钱搁两下
- 三天不屙屎
- 三十晚上嫁老女
- 三十六行
- 三毛加一毛
- 三十年夜的板砧
- 三分钱买个小糖人
- 三分钱的毛驴
- 三岁的小孩看戏
- 三里桥卖蟹
- 三亩棉花四亩稻
- 三亩棉花三亩田
- 三斤米烧九斤饭
- 三下子少了一下子
- 三陪小姐陪吃饭
- 三个铜钱摆两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