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三百斤的乌龟
- 三月里鸣锣
- 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 三年陈账
- 三个铜钿看戏文
- 三脚凳上铺床
- 三角木
- 三个鸡蛋出两鸡
- 三尺深的船边二尺深的水
- 三伏天喝凉水
- 三寸金莲走路
- 三个钱放两下
- 三月的鸭蛋
- 三个半粑粑
- 三分钱买个烧饼还看薄厚
- 三角坟地跑火车
- 三流子的哥哥
- 三伏天的太阳
- 三个铜钱放两处
- 三分钱买烧饼还看厚簿
- 三十晚上看历书
- 三根缆绳栓两边
- 三齐王乱点兵
- 三十晚上晾衣服
- 三伏天吃冰块
- 三朝的孩儿
- 三亩竹园出株笋
- 三伏天的高梁
- 三九天吃辣椒
- 三分钱的豆腐脑
- 三十晚上出月亮
- 三尺高的汉子
- 三亩竹园一只笋
- 三个手指头兀田螺
- 三十晚上的案板
- 三亩竹园一只笋芽芽
- 三花脸升天
- 三丈的悬崖
- 三婶婶嫁人
- 三十夜请母舅
- 三脚凳儿铺床
- 三年不刷牙
- 三十年的寡妇
- 三斧子砍不入的脸
- 三爷当家
- 三个铜钿小会
- 三岁小孩挑担子
- 三碗洋芋两碗芋头
- 三只铜板摆二处
- 三个和尚买水吃
- 三角坟地插烟卷
- 三个铜钿买个落头鲞
- 三天没吃饭
- 三十夜里吃碗粥
- 三月三的田鸡
- 三岁娃爬梯子
- 三点打两点
- 三十晚上吃藕
- 三天没洗脸
- 三婶婶与二阿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