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成语大全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呼之欲出[ hū zhī yù chū ]
也说呼之或出。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忽忽不乐[ hū hū bù lè ]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忽冷忽热[ hū lěng hū rè ]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囫囵半片[ hú lún bàn piàn ]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狐奔鼠窜[ hú bēn shǔ cuàn ]
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
狐不二雄[ hú bù èr xióng ]
比喻两雄不可并存。
狐唱枭和[ hú chàng xiāo hé ]
比喻坏人互相呼应。
狐虎之威[ hú hǔ zhī wēi ]
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狐假鸱张[ hú jiǎ chī zhāng ]
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
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狐藉虎威[ hú jiè hǔ wēi ]
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
狐狸尾巴[ hú li wěi ba ]
古代传说某些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不能变掉,成为妖怪原形的标志或辨认妖怪的实证。后因用“狐狸尾巴”比喻坏主意或坏行为的证据。
狐埋狐搰[ hú mái hú hú ]
《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意思是狐性多疑,才埋藏的东西,又掘出来看看。比喻人疑虑太多,不能成事。搰(hú):挖掘。
狐埋狐扬[ hú mái hú yáng ]
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同“狐埋狐搰”。
狐媚魇道[ hú mèi yǎn dào ]
指行为妖邪。
狐媚猿攀[ hú mèi yuán pān ]
像狐狸那样善于迷惑人,像猿猴那样善于攀高。比喻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
狐鸣篝火[ hú míng gōu huǒ ]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狐鸣篝中[ hú míng gōu zhōng ]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
狐鸣狗盗[ hú míng gǒu dào ]
指作恶偷盗之徒。旧时统治者对造反者的贬称。
狐鸣枭噪[ hú míng xiāo zào ]
比喻小人气势嚣张。
狐鸣鱼书[ hú míng yú shū ]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狐朋狗党[ hú péng gǒu dǎng ]
狐群狗党。
狐朋狗友[ hú péng gǒu yǒu ]
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
狐凭鼠伏[ hú píng shǔ fú ]
像狐狸、老鼠一样,凭借洞穴掩护而潜伏着。《广东军务记·三元里平夷录》:“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狐潜鼠伏[ hú qián shǔ fú ]
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狐裘羔袖[ hú qiú gāo xiù ]
狐狸皮的大衣,用小羊羔皮配做两只袖子。比喻大处很好,小处与之不相称。《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 裘:皮衣。
狐裘尨茸[ hú qiú méng róng ]
用以比喻国政混乱。尨茸,蓬乱的样子。同“狐裘蒙戎”。
狐裘蒙戎[ hú qiú méng róng ]
狐裘的皮毛凌乱。用以比喻国政混乱。蒙茸,蓬乱的样子。
狐裘蒙茸[ hú qiú méng róng ]
用以比喻国政混乱。蒙茸,蓬乱的样子。同“狐裘蒙戎”。
狐群狗党[ hú qún gǒu dǎng ]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也说狐朋狗党。
狐鼠之徒[ hú shǔ zhī tú ]
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
传说狐狸死时,头还向着巢穴所在的土丘。比喻怀念故乡或归葬故土。《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