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脚蹬擀面棍
- 背先人过河
- 驼背李睡目
- 粘粥锅里拽砖头
- 生吞螃蟹
- 瓮里烧木炭
- 土地爷的骡子
- 干柴遇见火
- 冻河上赶鸭子
- 药铺的老板
- 绒毛鸭子下水
- 棉袄改被窝
- 乌鸦吃菱角
- 老子纳妾,儿嫖娼
- 毒日头下的雪人
- 鸡窝里放棒槌
- 棺材板上敲钉子
- 半天顶的路灯
- 倒兜齿亲嘴
- 黄鼠狼吃刺猬
- 扔出去的手榴弹
- 蚕宝宝说媒
- 烟头子掉到口袋里
- 小孩儿吃萝卜
- 秃子头上的蚤子
- 甘蔗拔节
- 叫花子娶老婆
- 过河打摆渡
- 头顶长疮,脚底流脓
- 棉花匠说梦话
- 打扫茅厕的叫门
- 轱辘把装在衣袋里
- 黄泥块到了裤裆里
- 新姑娘坐轿
- 胳肢窝夹茄子
- 同窝鸡蛋
- 南瓜种在瓦盆里
- 赶面杖吹火
- 干榆木疙瘩
- 茶铺里头的龙门阵
- 看街的摆手
- 骑毛驴啃豆包
- 水湿鸭背
- 客店里个草席
- 请修锁的来补锅
- 正月初一过年
- 皇帝追姆妈
- 小媳妇扎鞋底
- 长虫碰墙
- 面汤锅里煮元宵
- 滴粒滚
- 喇叭绑嘴上
- 柴火上倒汽油
- 唱戏娶媳妇
- 纸做的雨伞
- 吕蒙去赶斋
- 正月十五卖门神
- 刚摘的黄瓜
- 姐俩守寡
- 大公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