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多年的杨树
- 叫花子走到磨道里
- 长江的水
- 鸭子吃海椒
- 老猫闹气泡
- 水兵的汗衫儿
- 小姑娘梳头
- 土地老爷的肩膀
- 嘴上安喇叭
- 裁缝补袜子
- 卖花棒的教师爷
- 老太婆啃猪蹄子
- 叫花子不吃肉
- 张天师叫亲娘
- 背着黑锅做人
- 受潮的炮仗
- 床脚下打斧头
- 王熙凤骂大街
- 开甑的蒸气
- 罐子里烧炭
- 老巫婆见河神
- 灶皇爷上天
- 黄鳝剁掉头
- 长江黄河流入海
- 吹鼓手掉井
- 铁拐李落难卖打药
- 驴子拱坑
- 屎壳郎钻灶火
- 怀里揣锅盔
- 两口子卖磨
- 萝卜上扎刀
- 口吃甘蔗
- 盲人做油条
- 竹竿打枣
- 锅烟子
- 屎壳郎掉马桶里了
- 月洞里喇叭
- 朝阳的春花
- 猫抓粘糕
- 正月十五打牙祭
- 两口子睡觉丢被窝
- 发了霉的花生
- 荔枝果
- 田螺唔知尾下纠,狐狸唔知尾下臭
- 庙里放屁
- 火车进站
- 前有悬岩,后有追兵
- 戏主教徒弟
- 到了重庆
- 屎克螂戴墨镜
- 麻绳店老板
- 瘪球胆打上了气
- 湿手捏仔干面粉
- 批头放花椒
- 城门楼上的哨兵
- 卖布的不用剪刀
- 背着粪筐推磨
- 爷俩耪谷子
- 赌场的老板
- 茅厕坑边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