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被窝里穿白鞋
- 麦子田头撒豌豆
- 柳树叶子
- 张羽的横笛
- 眼里长草
- 小二姐织布
- 王皇大帝的客人
- 窗子不跳不进
- 针尖儿上挑泡
- 卖糖的吹笛子
- 孔雀展翅
- 错搂了红娘
- 雪山上的菩萨
- 驴粪蛋流白糖
- 叫花子碰上个要饭的
- 掌鞋不用锥
- 老郝家姑娘嫁给老郑家
- 城隍老爷带孝
- 上嘴壳贴天,下嘴壳贴地
- 叫化子不留过年饭
- 菩萨背后一个窟窿
- 铜子买纸鸭
- 外婆打孩子
- 口渴喝卤水
- 腊月三十儿洗衣裳
- 秃老婆带钗钗
- 脚踏云梯
- 磨盘上跑步
- 汽车放炮
- 婊子进佛堂
- 屎壳郎跟着放屁的走
- 池塘干涸
- 球皮蛮鼓子
- 淹死鬼拽住岸边草
- 朝廷爷剃头
- 最香的饭菜
- 田玉亭的药
- 卖棺的闻人病重
- 摸黑吃黄瓜
- 牡丹花下死
- 麻袋里装稻秆
- 对着聋子骂人
- 儿媳妇坐月子
- 心肝没掉进肚里
- 灶王爷横批
- 关着门打锣
- 床单做窗帘
- 癞象嗑瓜种
- 做官的丢了印
- 地球上没人了
- 老猫看戏
- 泥人相杀
- 口袋装锥子
- 铁杵对铜臼
- 介绍人讲话
- 赵子龙战长板
- 南园的眉豆
- 裤裆里的黄泥巴
- 管乐队演奏
- 戴笆斗进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