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
- 生成的相,做成的酱
- 生虫的拐杖
- 生就的驼子
- 生就的尾巴长就的相
- 生米煮成了熟饭
- 生气踢石头
- 生铁进了铁匠炉
- 生铁犁头
- 生锈的剪刀
- 生盐拌韭菜
- 牲口不上膘
- 牲口进磨道
- 绳索套在脖子上
- 绳子牵羊羔
- 绳子拴石头
- 圣人从军
- 圣人盗书
- 圣人肚,杂货铺
- 圣人喝卤水
- 圣人门前卖文章
- 圣人遭雷击
- 盛开的杜鹃
- 盛开的木棉花
- 盛头挂在胸口上
- 失火唱山歌
- 失火踢倒油罐子
- 失灵的汽车
- 失群的大雁
- 师傅长胡子
- 师傅当丈人
- 师傅收儿当徒弟
- 师字去了横
- 虱子躲在皮袄里
- 虱子钻进麻布眼
- 狮子滚绣球
- 狮子龙灯一起舞
- 狮子头上捕苍蝇
- 狮子尾巴摇铜铃
- 湿柴火烧锅
- 湿身滚进石灰堆
- 湿手扒石灰
- 湿手捏干面
- 湿手抓面粉
- 湿手抓石灰
- 湿水被盖身上
- 湿灶烧湿柴
- 湿竹竿做笛子
- 石板地上插杨柳
- 石板上的泥鳅
- 石板上钉钉
- 石板上烙馍
- 石板上植树
- 石板上种瓜
- 石板栽花
- 石地板,铁扫把
- 石缝里的山药
- 石缝里的笋
- 石缝里塞棉花
- 石敢当(旧时竖于墙脚用以镇邪的小石碑)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