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浮票[ fú piào ]
浮签。粘在书本或文稿上注出意见、便于随时揭去的小纸条。
浮萍[ fú píng ]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叶子下面生须根,花白色。全草入药。
浮铺[ fú pù ]
1.见“浮铺”。2.亦作“浮舖”。不定点的铺子。宋 吴自牧《梦粱录·茶肆》:“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浮舖中见了这个美貌的妇人,如何不动心。”
浮起[ fú qǐ ]
方言。上面,表面。《秧歌剧选·货郎担》:“前年挨刀的 小李,收羊皮,找我两盒洋火,浮起都是好的,底下全是坏的,连一根也擦不着。”
浮气[ fú qì ]
1.谓浮游的云雾。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野马’乃田野閒浮气耳,远望如羣马,又如水波。”2.谓浮躁轻率。汉 贾谊《新书·傅职》:“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新光》中作者皆少年,往往粗心浮气,傲然陵人,势所难免。”沙汀《淘金记》十:“﹝ 白酱丹 ﹞讨厌他的浮气和他的自以为了不起。”
浮签[ fú qiān ]
一端粘在试卷、书册、文稿上,便于揭去的纸签。
浮浅[ fú qiǎn ]
浅薄;肤浅:内容~。他对社会的认识很~。
浮桥[ fú qiáo ]
用船、筏或浮箱作为桥墩的桥。用于水陆交通不甚频繁或急需通行的场合。由于浮桥装拆迅速,在军事上广泛采用。
浮巧[ fú qiǎo ]
虚浮奇巧;虚浮不实。
浮切[ fú qiē ]
浮声与切响。即声音的平仄。
浮轻[ fú qīng ]
轻飘貌。
浮清[ fú qīng ]
指青天。
浮磬[ fú qìng ]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浮丘[ fú qiū ]
1.即浮丘公。2.复姓。
浮丘伯[ fú qiū bó ]
即 浮丘公。
浮丘公[ fú qiū gōng ]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浮蛆[ fú qū ]
浮在酒面上的泡沫或膏状物。
浮热[ fú rè ]
指外感初期的表热。
浮人[ fú rén ]
1.在外流浪的人。2.迷惑人。
浮荣[ fú róng ]
虚荣。晋 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殞。”唐 顾况《赠僧》诗之二:“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宋 范仲淹《与工部同年书》:“以此不如知足乐道,浮荣岂足道哉。”明 刘基《满江红·次韵和石末元帅》词:“过眼浮荣胡蝶梦,縈身薄宦猩猩屐。”
浮冗[ fú rǒng ]
1.亦作“浮宂”。多馀。2.指浮员,冗官。
浮宂[ fú rǒng ]
见“浮冗”。
浮缛[ fú rù ]
铺张华丽。
浮桑[ fú sāng ]
即扶桑。指太阳出来的地方。
浮山[ fú shān ]
1.山名。即 包山、狮子山。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钱塘江 心,宋 元 以来随着泥沙沉积,遂与北岸大陆连接。《宋史·苏轼传》:“浮山 峙于江中,与 渔浦 诸山犬牙相错。”2.山名。即今 广东省 饶平县 西北 浮山。南宋 末与 元 兵交战于此。3.山名。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南。《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二十里曰 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郝懿行 笺疏:“《水经·渭水注》有 胏浮山 与 丽山 连麓而在南。盖此是也。”4.指海市蜃楼。清 黄宗羲《海市赋》:“南海谓之浮山,东海谓之海市,是乃方言之託也。”
浮伤[ fú shāng ]
表层的轻伤。
浮觞[ fú shāng ]
1.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在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浮觴”。2.指饮酒。
浮上水[ fú shàng shuǐ ]
谓巴结上司。李準《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四》:“他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说:‘去你娘的吧!王老三,你是专会浮上水。’”姚雪垠《长夜》四十:“这年头,谁不知道浮上水有好处?徐寿椿 实力又大,名气又正,嫁给 徐寿椿 自然舒服嘛。”
浮涉[ fú shè ]
乘舟渡水。
浮滠[ fú shè ]
即筏子。
浮沈[ fú shěn ]
1.亦作“浮沉”。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唐 李绅《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艾青《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宋 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清 龚自珍《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4.喻升降、盛衰、得失。汉 班倢伃《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李善 注:“高诱《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唐 刘复《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茅盾《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5.埋没;沉沦。宋 苏轼《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明 宋濂《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清 陆嵩《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6.出现和消失。汉 陆贾《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周立波《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7.指书信未送到。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清 孙枝蔚《淮渎庙楼寓作》诗:“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浮生[ fú shēng ]
1.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若梦。2.浮在水面上生长:浮萍~在池塘中。
浮声切响[ fú shēng qiè xiǎng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浮尸[ fú shī ]
1.漂在水上的尸体。2.方言。对人的蔑称。多用作詈词。
浮石[ fú shí ]
1.山名。在东海。2.山名。在今江西省南康县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4.石磬。
浮实[ fú shí ]
浮华不实。
浮食[ fú shí ]
多谓不事耕作而食。
浮士德[ fú shì dé ]
诗剧。德国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间传说。浮士德博士为寻求人生的意义,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得它的帮助,经过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历程,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领悟了人生的目的。
浮世[ fú shì ]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唐 许浑《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丁玲《母亲》二:“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浮世绘[ fú shì huì ]
日本民间绘画形 式之一。兴盛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浮世意指转瞬即逝的漂浮的现世。浮世绘主要描绘市民风 俗、美人、风景等,线条简练,色彩明丽。对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均有一定影响。
浮饰[ fú shì ]
1.虚夸文饰。晋 刘毅《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故状无实事,谐文浮饰,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清史稿·食货志一》:“世宗 末年,以数多不实,严戒审覈。其有浮饰,论如律。”2.奢侈豪华的装饰。《南齐书·皇后传论》:“东昏 丧道,侈风大扇,销糜海内,以赡浮饰。”
浮收[ fú shōu ]
额外征收。《清史稿·穆宗纪一》:“减 苏、松、常、太 浮收米三十七万餘石,浮收钱百六十七万餘贯。”茅盾《子夜》八:“你在亩捐上浮收一些儿,在黑货上多抽一些儿,你一个月的收入就抵上我的一年。”沙汀《酒后》:“不管催收什么款项,他总比旁人缴得快,又不随意浮收。”
浮收勒索[ fú shōu lè suǒ ]
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同“浮收勒折”。
浮疏[ fú shū ]
1.亦作“浮疎”。浮华不实。2.肤浅,粗疏。
浮水[ fú shuǐ ]
在水里游。
浮说[ fú shuō ]
指虚浮不实的言谈。
浮烁[ fú shuò ]
谓光上浮。
浮思[ fú sī ]
即罘罳。古代设在宫门外或城角的屏。用以守望和防御。
浮俗[ fú sú ]
1.浮薄的习俗。南朝 梁 萧统《令旨解二谛义》:“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唐 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刘长卿》:“长卿 清才冠世,颇凌浮俗。”2.浅薄,粗俗。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证》:“《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数句类 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 太白 所作。”叶圣陶《倪焕之》十:“当然,灯会那种粗犷浮俗的‘白相人’风是应当改革的。”
浮索[ fú suǒ ]
额外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