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打官司[ dǎ guān si ]
进行诉讼。
打馆[ dǎ guǎn ]
太平天囯 招抚流亡的措施。凡无家可归的人分别男女进馆居住。
打光棍[ dǎ guāng gùn ]
单身成年男子适婚年龄后仍未结婚或婚后又失去妻子的男子。
打广[ dǎ guǎng ]
方言;聊天。
打鬼[ dǎ guǐ ]
见〖跳布扎〗。
打滚[ dǎ gǔn ]
1.躺着滚来滚去:疼得直~。毛驴在地上打了个滚儿。2.比喻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历经艰苦: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
打棍子[ dǎ gùn zi ]
比喻进行打击迫害:不抓辫子,不~。
打过[ dǎ guò ]
放过去。
打哈哈[ dǎ hā ha ]
开玩笑:别拿我~!。这是正经事,咱们可别~!
打骸垢[ dǎ hái gòu ]
见“打頦歌”。
打鼾[ dǎ hān ]
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粗重的声音。
打寒噤[ dǎ hán jìn ]
打寒战。
打寒战[ dǎ hán zhàn ]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一阵冷风吹来,她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也作打寒颤。
打夯[ dǎ hāng ]
用夯把地基砸实。
打夯船[ dǎ hāng chuán ]
专供打夯用的船。设有吊夯架、绞车等。重力锤由绞车提起,根据需要的高度自由降落,利用其下落时的夯击力夯实地基。多用于构筑重力式码头、围堤、海堤工程夯实地基等。
打号[ dǎ hào ]
喊号子。
打耗[ dǎ hào ]
古时于腊月击鼓驱鬼的一种习俗。宋 程大昌《演繁露·腊鼓》:“湖州 土俗,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惊去鬼祟也。”
打呵呵[ dǎ hē hē ]
连续发笑。形容得意等神态。
打呵欠[ dǎ hē qiàn ]
1.疲倦时不由自主地张开嘴深呼吸。2.不自觉地张开嘴深深吸一口气,由厌倦引起。
打合[ dǎ hé ]
1.融合;结合。《朱子语类》卷一:“又问天地会坏否?曰:不会坏。只是相将人无道极了,便一齐打合,混沌一番。”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五二出:“五百年前是姻缘,君今打合成一对。”2.怂恿;拉拢。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天师云:‘莫不是你 桃花 打合的他来么?’”《醒世恒言·陈孝基陈留认舅》:“自古道:物以类聚。过迁 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顾三郎 一伙,尝来打合我去贩卖私盐。我今日身閒无事,何不去寻他?”《天雨花》第五回:“天叙 暗想,这人倒是一个好主儿,打合他入伙方妙。”3.拼凑。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杨和王相字》:“司帑者乘间白王曰:‘恩王前日曾批押予相字者钱五百万,有之乎?’王曰:‘是,是。’……司帑进曰:‘某以非恩王押字拒之,众人打合五十千与之去矣。’”
打和[ dǎ hé ]
表演技艺。
反口[ fǎn kǒu ]
推翻原来说的话:话已说出,不能~。
反寇[ fǎn kòu ]
谋反的贼寇。
反哭[ fǎn kū ]
古代丧葬仪式之一。安葬后,丧主捧神主归而哭。《左传·隐公三年》:“夏,君氏卒,声子 也,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胡三省 注:“《礼》既葬而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二》:“古今既葬,有反哭之礼,今人不讲久矣。”
反馈[ fǎn kuì ]
1.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信号的效应。增强输入信号效应的叫正反馈;减弱输入信号效应的叫负反馈。正反馈常用来产生振荡,用来接收微弱信号;负反馈能稳定放大,减少失真,因而广泛应用于放大器中。2.医学上指某些生理的或病理的效应反过来影响引起这种效应的原因。起增强作用的叫正反馈;起减弱作用的叫负反馈。3.(信息、反映等)返回:市场销售情况的信息不断~到工厂。
反老还童[ fǎn lǎo huán tóng ]
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反戾[ fǎn lì ]
1.违背;背离。2.乖戾;反常。
反粒子[ fǎn lì zǐ ]
正电子、反质 子、反中子等粒子的统称。相对于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而命名。反粒子及其对应粒子(如正电子和电 子)的质量、自旋、磁矩和平均寿命都相同。如果带电,则所带的电量与对应粒子相等而符号相反;磁矩 和自旋的取向关系也相反。反粒子与对应粒子相遇时就转化为他种粒子(光子、介子等)。
反脸[ fǎn liǎn ]
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得不好。
反脸无情[ fǎn liǎn wú qíng ]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反虏[ fǎn lǔ ]
意为造反者,反叛者。
反路[ fǎn lù ]
归途。
反旅[ fǎn lǚ ]
班师。
反乱[ fǎn luàn ]
1.叛乱。《后汉书·滕抚传》:“建康 元年,九江 范容、周生 等相聚反乱,屯据 歷阳,为 江 淮 巨患。”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惊动丑类,遂成反乱。”《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闻 吐蕃 王反乱,即乃点兵,鏨凶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2.方言。犹言翻腾。《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如今为一隻鞋子,又这等惊天动地反乱。”
反马[ fǎn mǎ ]
春秋、战国 时,大夫以上嫁女,用马车送到夫家,三个月后,婿家表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车留下,把马送回,叫作反马。《左传·宣公五年》:“秋,九月,齐 高固 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逆 叔姬,即自逆也。冬来,反马也。”孔颖达 疏:“礼送女适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復归也。”
反码[ fǎn mǎ ]
1.”表示正,“2.”表示负。正数的反码与原码一样,负数的反码,其数值部分按原码的每位求反,即将原码中的“3.”变为“4.”,而将“5.”变成“6.”。如-7.,可表示为:
反袂[ fǎn mèi ]
用衣袖拭泪。形容哭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孔子家语·辩物》:“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唐 郑澣《唐故同州司兵参军杜行方墓志铭》:“有子五人,硕、顥、顗、頎,其幼小字曰 老老;女子子二人,皆柴立致毁,弔宾为之反袂。”
反面[ fǎn miàn ]
1.物体上跟正面相反的一面:这块缎子正面儿是蓝地儿黄花儿,~儿全是蓝的。2.属性词。坏的、消极的一面(跟“正面”相对):~教员。~角色。3.事情、问题等的另一面:不但要看问题的正面,还要看问题的~。
反面教员[ fǎn miàn jiào yuán ]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反面文章[ fǎn miàn wén zhāng ]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反面无情[ fǎn miàn wú qíng ]
形容翻脸不认人。
反命[ fǎn mìng ]
复命。
反谋[ fǎn móu ]
反叛的阴谋。
反目[ fǎn mù ]
由和睦变为不和睦;翻脸:夫妻~。~成仇。
反逆[ fǎn nì ]
1.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 晋 其能毋乱乎?”2.叛逆;谋反。《汉书·晁错传》:“吴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明史·宁献王权传》:“弟 弋阳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抚 韩雍 以闻。”郭沫若《我的童年》二:“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3.北齐 刑律有重罪十条,首为反逆,不在八议论赎之列。隋 唐 律承 北齐 制,置十恶之条,改称谋反。参阅《隋书·刑法志》。亦指谋反犯。《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异餘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4.颠簸。宋 苏轼《问养生》:“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於桔橰,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
反纽[ fǎn niǔ ]
1.即反切。纽与反、切义同。2.反切和声纽。
反派[ fǎn pài ]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中的坏人;反面人物。
反叛[ fǎn pàn [ fǎn pan ]]
[ fǎn pàn ]叛变;背叛:~封建礼教。[ fǎn pan ]叛变的人;背叛者。
反畔[ fǎn pàn ]
见“反叛”。
反旆[ fǎn pèi ]
出师归来;回师。《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后汉书·荀彧传》:“彧 復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 冀 土,克平四州。”唐 皇甫冉《春思》诗:“为问元戎 竇车骑,何时反旆勒 燕然?”《金史·叛臣传·窝斡》:“贼既渡,官军亦渡,少憩,贼反旆来攻,克寧 以大军不继,令军士皆下马射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