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邦本[ bāng běn ]
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 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孔颖达 疏:“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寧。”后因以“邦民”指人民。唐 杜甫《入衡州》诗:“凋弊惜邦本,哀矜存事常。”明 张瀚《松窗梦语·宦游记》:“年飢发粟賑济,此恩施困穷,培植邦本至意。”
邦比[ bāng bǐ ]
根据国家常法加以校比。
邦表[ bāng biǎo ]
显示国家形象的标志。
邦伯[ bāng bó ]
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 殷 侯甸男邦伯。”孔 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唐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得 结(元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仇兆鳌 注:“《唐书·元结传》:‘代宗 立,结 授著作郎,久之,拜 道州 刺史。’”宋 陈师道《寄邓州杜侍郎》诗:“请公酌此寿百年,弈弈长为此邦伯。”
邦布[ bāng bù ]
1.国家法定的流通货币。《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供百物。”郑玄 注:“布,泉也。布读为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2.指口钱。人口税的一种。《管子·轻重甲》:“若此则泽鱼之正伯倍异日,则无屋粟邦布之藉。”马非百 新诠:“邦布,指口钱。”
邦采[ bāng cǎi ]
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服)之一。
邦成[ bāng chéng ]
管理百姓、处理案件的成法。
邦储[ bāng chǔ ]
国库,国家的蓄藏。
邦瘁[ bāng cuì ]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郑玄 笺:“天下邦国将尽困病。”后因以“邦瘁”指国家遭受困苦。
邦党[ bāng dǎng ]
犹乡党。
邦盗[ bāng dào ]
窃取国家宝物的人。
邦道[ bāng dào ]
治国之道。
邦典[ bāng diǎn ]
本指治理邦国的六典。后泛指国家法典。
邦甸[ bāng diàn ]
含义古代称王都郊外的地方。
邦谍[ bāng dié ]
在异国作间谍。
邦都[ bāng dōu ]
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与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邦法[ bāng fǎ ]
亦作“邦灋”。管理百姓的通法。亦泛指国家大法。
邦灋[ bāng fǎ ]
见“邦法”。
邦符[ bāng fú ]
国家的符瑞。
邦赋[ bāng fù ]
《周礼·天官·职内》:“掌邦之赋入。”贾公彦 疏:“掌邦之赋入者,谓九职、九贡、九赋之税入皆掌之,独云赋入者,赋是揔名。”后因以“邦赋”指国家财政。
邦贯[ bāng guàn ]
邦国籍贯。
邦国[ bāng guó ]
国家。
邦翰[ bāng hàn ]
《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毛 传:“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国家的中坚之臣。
邦侯[ bāng hòu ]
指地方长官。
邦后[ bāng hòu ]
古代诸侯王。
邦基[ bāng jī ]
国家的基础。
邦绩[ bāng jì ]
为国家所建立的功绩。
邦畿[ bāng jī ]
1.王城及其所属周围千里的地域。2.借指国家。
邦极[ bāng jí ]
指国家的重要事务。
邦籍[ bāng jí ]
犹国史。
邦计[ bāng jì ]
国家大计。《旧唐书·崔彦昭传》:“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韜鈐之术。”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王仁赡 ﹞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
邦纪[ bāng jì ]
国家大法。
邦寄[ bāng jì ]
国家的托付。
邦家[ bāng jiā ]
国家。
邦交[ bāng jiāo ]
国与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建立~。断绝~。恢复~。
邦教[ bāng jiào ]
国家的教化。《书·周官》:“司 徒 掌邦教。”孔 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 南康,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 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 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户,渊 固让司徒。”刘良 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邦节[ bāng jié ]
指天子所用的玉节。
邦杰[ bāng jié ]
见“邦桀”。
邦桀[ bāng jié ]
亦作“邦杰”。《诗·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郑玄 笺:“桀,英桀,言贤也。”孔颖达 疏:“杰者,俊秀之名人。”后因以“邦杰”指国中俊秀杰出的人才。
邦禁[ bāng jìn ]
国家的法禁。
邦经[ bāng jīng ]
国家的常法。
邦君[ bāng jūn ]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孔 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2.指刺史等地方官。唐 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宋 曾季貍《艇斋诗话》:“老杜‘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韦苏州‘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杜 诗知其宿僧房,韦 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清 方文《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邦客[ bāng kè ]
战国 时 秦国 指客居的别国之人。
邦老[ bāng lǎo ]
宋 元 戏曲里扮演盗匪、凶徒等角色的俗称。
邦礼[ bāng lǐ ]
有关国家礼治之事。
邦理[ bāng lǐ ]
指国家的治道。
邦联[ bāng lián ]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组成的国家联合。它保持各自国家的独立,没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国籍等。现在的欧洲联盟,实际上就是邦联的一种形式。
邦良[ bāng liáng ]
国家的优良人才。
邦禄[ bāng lù ]
国家的利禄。
邦闾[ bāng lǘ ]
郡邑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