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支腾[ zhī téng ]
应付,敷衍。
支腾腾[ zhī téng téng ]
方言。茁壮的样子。
支提[ zhī tí ]
梵语caitya(巴利语cetiya)的音译。也译作“制底”、“制多”等。原义集聚,佛火化后以土石、香柴积聚而成的纪念物。亦为塔、刹的别名。
支体[ zhī tǐ ]
指整个身体。亦仅指四肢。
支填[ zhī tián ]
犹偿还。
支条[ zhī tiáo ]
1.旁出的树枝。2.引申指从属的或次要的部分。
支帖[ zhī tiē ]
支付的凭证。
支托[ zhī tuō ]
亦作“支託”。支吾推托。
支委[ zhī wěi ]
支部委员或支部委员会的简称。
支委会[ zhī wěi huì ]
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会议的简称。
支位[ zhī wèi ]
次要职位。
支吾[ zhī wu [ zhī wú ]]
[ zhī wu ]〈动〉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zhī wú ]zhī wu的又音。义同“支吾zhī wu”。
支梧[ zhī wú ]
见“支吾”。
支捂[ zhī wǔ ]
见“支吾”。
支兀另[ zhī wù lìng ]
象声词。
支析[ zhī xī ]
指分家。
支线[ zhī xiàn ]
交通线、电线等的分支线路。与“干线”相对。
支消[ zhī xiāo ]
见“支销”。
支销[ zhī xiāo ]
亦作“支消”。耗费,开销。明 海瑞《改折禄米仓粮疏》:“以羡餘之积,合支销之存,计今五年矣,约可再足一年支放。”清 李渔《意中缘·毒诓》:“纤毫库帑未支销,好把原封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兄弟的举动支消,较之於同寅中,已是省之又省了,据家祖的意思,还以为太费。”沙汀《医生》:“他又叹口气转了念头,觉得还是赶快设法把它们支销出去的好……认定买成布也不错。即或只够缝条裤子,总比金元券有用处。”
支泄[ zhī xiè ]
卸下出售。《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则法二十三条》:“舶商去来不定,多在 海南 州县支泄细货。”
支许[ zhī xǔ ]
晋 高僧 支遁 和高士 许询 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
支言[ zhī yán ]
犹支辞。
支衍[ zhī yǎn ]
犹繁琐。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孔庙尊称》:“至﹝ 弘治 ﹞十三年,常熟 知县 杨子器 又请加 孔子 为配天广运大成至圣万世帝王宗师,虽褒颂倍尊,似更支衍,当时俱置不行。”
支仰[ zhī yǎng ]
谓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支叶[ zhī yè ]
树枝和叶子。喻旁系亲属或同门转相传授的弟子。《汉书·叙传下》:“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叶硕茂。”《汉书·儒林传赞》:“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於 元始,百有餘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支移[ zhī yí ]
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宋哲宗 时,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宋 欧阳修《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支颐[ zhī yí ]
以手托下巴。
支裔[ zhī yì ]
1.流派,支派。2.旁系宗族。
支胤[ zhī yìn ]
后代子孙。
支应[ zhī yìng ]
1.应付:一个人~不开。2.供应:~粮草。3.守候;听候使唤:~门户。今天晚上我来~,你们去睡好了。
支应局[ zhī yìng jú ]
清 代后期,各省总督、巡抚可以就地筹款,应付特殊用途,通常设置支应局,为非正式的财政机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譬如他要领煤,这里 南京 是没有煤卖的,照例是到支应局去领价,到 上海 去买。”
支用[ zhī yòng ]
支付使用。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平叔 请令州府差人自糶官盐,收实估匹段,省司準旧例支用,自然获利一倍以上。”《宋史·职官志五》:“杂物库,掌受内外杂输之物,以备支用。”《红楼梦》第一○六回:“那管总的家人将近年支用簿子呈上,贾政 看时,所入不敷所出,又加连年宫里花用,账上多有在外浮借的。”
支与流裔[ zhī yǔ liú yì ]
谓同类的分支、演化的末流。与,同类。
支御[ zhī yù ]
抵御。
支原体[ zhī yuán tǐ ]
微生物的一类,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
支援[ zhī yuán ]
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灾区。互相~。
支运[ zhī yùn ]
明 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 永乐 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 淮安、徐州、临清 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 淮安 到 徐州、徐州 到 德州、德州 到 通州(今 北京市 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 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 成祖 迁 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
支掌[ zhī zhǎng ]
宋 代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支使与掌书记的并称。
支仗[ zhī zhàng ]
支撑维持。
支磔[ zhī zhé ]
分裂肢体。
支支[ zhī zhī ]
1.象声词。现多写作“吱吱”。2.形容词后缀。
支支查查[ zhī zhī zhā zhā ]
见“支支喳喳”。
支支节节[ zhī zhī jié jié ]
谓细碎繁琐。
支支离离[ zhī zhī lí lí ]
谓语言散乱。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六:“父母盘问他们,他们是在什么地方和我分手的?骇昏了的两位老头子支支离离地答应不出一个所以然。”郭沫若《集外·反响之反响》:“原文一句半所表示的意义,异常明了简赅,而英文支支离离地译成五句。”
支支吾吾[ zhī zhī wú wú ]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支支梧梧[ zhī zhī wú wú ]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同“支支吾吾”。
支支喳喳[ zhī zhī zhā zhā ]
亦作“支支查查”。象声词。
支值[ zhī zhí ]
轮值侍侯。
支指[ zhī zhǐ ]
谓手枝生一指而有六指。
支胄[ zhī zhòu ]
宗族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