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准法[ zhǔn fǎ ]
1.供人遵循的法度、仿效的模式。2.以“准”调和乐律的方法。
准夫[ zhǔn fū ]
即准人。
准伏[ zhǔn fú ]
在供词或公文上签画的花押。
准噶尔[ zhǔn gá ěr ]
清 卫拉特蒙古 四部之一。因部族首领以 绰罗斯 为姓,故又名 绰罗斯部。原游牧于 天山 北路 塔尔巴哈台 东和 博克河、萨里山 一带,后以 伊犁 为中心,兼并其他三部,势力扩大到 天山 南路。乾隆 二十年(1755年)为 清 军击溃。《清史稿·地理志二五》:“杜尔伯特部 十六旗:至京师六千餘里。元 臣 孛罕 之裔,姓 绰罗斯,六传至 额森,即 乜先,生二子。长 伯罗纳哈勒,为 杜尔伯特部 祖,次 额斯墨特尔诺颜,为 準噶尔部 祖。”清 魏源《<海国图志>叙》:“昔 準噶尔 跳踉於 康熙,雍正 之两朝,而电埽於 乾隆 之中叶。”
准噶尔盆地[ zhǔn gá ěr pén dì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天山之间。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盆地底部海拔500米左右,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有大面积新垦农业区。
准格[ zhǔn gé ]
1.标准;准则。晋 葛洪《抱朴子·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準格。”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故论法治之大体,必以圣人为準格;圣人之所务,必以大道通其法。”2.犹言标准,规格。《新五代史·杂传·李怿》:“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
准鹄[ zhǔn hú ]
即正鹄。箭靶。引申为目标。
准衡[ zhǔn héng ]
均衡,使均等。《管子·山至数》:“人君操穀币準衡而天下可定也。”《管子·山至数》:“準衡轻重国会,吾得闻之矣。”《管子·地数》:“武王 以巨桥之粟什倍而市繒帛军,五岁母籍衣於民,以巨桥之粟什倍而衡黄金百万,终身无籍於民,﹝此﹞準衡之数也。”
准局[ zhǔn jú ]
谓职责范围的划分。
准据[ zhǔn jù ]
1.依据。2.依据。
准况[ zhǔn kuàng ]
1.见“准况”。2.亦作“准况”。据此推断。
准揆[ zhǔn kuí ]
犹测度。
准量[ zhǔn liàng ]
1.计量;估量。2.引申为比例。3.犹瞄准。
准律[ zhǔn lǜ ]
依照法律。
准拟[ zhǔn nǐ ]
1.遵循;模仿。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宋 岳珂《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2.希望;料想。唐 白居易《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唐 刘得仁《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宋 王沂孙《高阳台》词:“朝朝準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清 纳兰性德《蝶恋花》词:“準拟春来消寂寞。愁风愁雨,翻把春担搁。”3.准备;打算。唐 韩愈《北湖》诗:“应留醒心处,準拟醉时来。”金 元好问《白屋》诗:“明年準拟 莱芜 住,寄谢东邻 范史云。”明 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奴家準拟今日抄化几文钱钞,就此追荐公婆。谁知撞着这两个风子,搅闹了一场。”林学衡《寓言》诗之一:“吟成準拟凌风去,一叶飘然向十洲。”4.准定;一定。宋 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词:“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準拟 岳阳楼 上。”明 徐霖《绣襦记·正学求君》:“嘉言敢忘,喜青云有路终须上,凤凰雏準拟朝阳。”5.料想;打算;希望。唐 白居易《不准拟》诗之二:“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宋 王安石《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诗:“闻有名花即谩栽,殷勤准拟故人来。”清 陈维崧《贺新郎·甲寅除夕十四》词:“准拟东风来岁好,屏当春衫细马,看士女鞦韆笑打。”6.准备;安排。唐 元稹《董逃行》:“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国中第二贵,出入百司须准拟,因何从骑不过十,耸轡途程来至此?”7.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断(案)公当,别无枉屈,准拟施行。”
准平[ zhǔn píng ]
1.测量平面的仪器。2.均等;均衡。
准谱儿[ zhǔn pǔr ]
准儿:下一步怎么个搞法儿,至今还没~。
准确[ zhǔn què ]
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性。计算~。~地击中目标。
准人[ zhǔn rén ]
古代狱官,掌管司法刑狱的官。
准绳[ zhǔn shéng ]
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比喻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或原则。
准时[ zhǔn shí ]
不迟于也不早于规定的时间:~出席。列车~到达。他每天上下班都很~。
准式[ zhǔn shì ]
1.标准,准则。清 顾炎武《日知录·封国》:“宋 时封国,大小之名,皆有準式。”2.作为标准模式。《明史·周忱传》:“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準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3.标准;楷模。南朝 宋 鲍照《论国制启》:“当今世问政睦,藩国相望,君举必书,动成准式。”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若夫 姬公 之籍,孔父 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4.依照准则或样式。唐 孙逖《立忠王为皇太子制》:“宜膺择嗣之举,俾受昇储之命,可立为皇太子,仍取来月内择日册命,所司准式主者施行。”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九月·登高》:“考 真觉寺 建於 明成祖,因番僧 版的达 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封以国师,赐居此寺。宪宗 九年,准式建宝座,累石臺高五丈,藏级於壁,蜗旋而上。”
准算[ zhǔn suàn ]
犹折算;抵帐。
准提[ zhǔn tí ]
佛教菩萨名。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密宗列为莲华部六 观音 之一。其形相作三目十八臂。
准头[ zhǔn tou ]
射击、说话等的准确性:枪法挺有~。说话没个~。
准望[ zhǔn wàng ]
1.谓辨正方位。《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招 準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2.测绘地图的方法之一。《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自 晋 頠 作準望,为地图之宗,惜其不传於世。至 宋 朱思本 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準望之遗意也。”3.犹对等,平等。《魏书·成淹传》:“二国交和既久,南北皆须準望。”《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九年》:“二国之礼,应相準望。”胡三省 注:“準,揆平之物;又其义,拟也,倣也。对看为望。月有弦望。《后汉·律历志》:‘分天之中,相与为衡,谓之望。’谓月望,日月正相对,其平如衡。準望之言,义取诸此。”
准限[ zhǔn xiàn ]
犹标准。《左传·文公六年》“陈之艺极”唐 孔颖达 疏:“艺是準限,极是中正。制贡赋多少之法,立其準限中正,使不多不少。”
准详[ zhǔn xiáng ]
旧时公文用语。意谓批准了上报的材料或请示报告。
准信[ zhǔn xìn ]
准确可靠的消息:你哪天能来,赶快给我个~。
准星[ zhǔn xīng ]
1.秤上的定盘星。他心眼儿太活,说话没~。2.枪上瞄准装置的一部分,在枪口上端。
准行[ zhǔn xíng ]
准许;许可。
准许[ zhǔn xǔ ]
同意人的要求:~通行。~办理出境手续。
准验[ zhǔn yàn ]
犹言事实的验证。
准予[ zhǔn yǔ ]
公文用语,表示准许:成绩合格,~毕业。
准则[ zhǔn zé ]
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行动~。国际关系~。
准折[ zhǔn shé ]
1.抵消;抵折。《红楼梦》第五回:“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準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廿载繁华梦》第二二回:“﹝ 周庸祐 ﹞随即往寻 梁早田,説个明白,求他将煤矿準折。”2.变卖;折价。元 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穷养的无巴避。待准折舞裙歌扇,要打摸暖帽春衣。”《水浒传》第四四回:“三人酒至半酣,计算酒钱,石秀 将这担柴也都准折了。”《红楼梦》第八十回:“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3.偿还;抵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便是 褚 家那六十两头,虽则年年清利,却则是些货钱准折,又还得不爽利。”《红楼梦》第七三回:“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説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只听他父亲道:‘你既然到此,不可空回,把这桩东西交付与你去寻个下半世的荣华,也好准折你这场辛苦。’”
准正[ zhǔn zhèng ]
据一定标准查对。
准执[ zhǔn zhí ]
箭靶。
准直[ zhǔn zhí ]
准绳。
准准[ zhǔn zhǔn ]
犹整整。
准奏[ zhǔn zòu ]
君主批准臣属的奏章。
准遵[ zhǔn zūn ]
遵循;依照。
埻的[ zhǔn de ]
1.箭靶。2.标准。
埻端[ zhǔn duān ]
传说中的古国名。
卓案[ zhuó àn ]
几桌。
卓拔[ zhuó bá ]
卓越超群。
卓出[ zhuó chū ]
特出;杰出。
卓床[ zhuó chuáng ]
几案之属。《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宾退,独引 肃 合榻对饮”元 胡三省 注:“榻,床也。有坐榻,有卧榻。今 江 南又呼几案之属为卓床。卓,高也,以其比坐榻、卧榻为高也。合榻,犹言合卓也。”
卓踔[ zhuó chuō ]
高远。
卓地[ zhuó dì ]
1.直立于地。2.叩地;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