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蓁菅[ zhēn jiān ]
丛生的茅草。
蓁莽[ zhēn mǎng ]
也作榛莽。茂密丛生的草木。
蓁薮[ zhēn sǒu ]
荆棘丛生之地。
蓁芜[ zhēn wú ]
1.犹荒芜。杂草丛生。宋 苏辙《浰阳早发》诗:“楚 人信稀少,田亩任蓁芜。”金 王若虚《赠昭殿大将军高公墓碣》:“初,节度当再罹兵火之后,寇盗并兴,道路蓁芜,城邑頽废。”明 何景明《六子诗·何编修瑭》:“古辙多蓁芜,非君谁予起。”2.杂乱丛生的草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酒愈涌上,倒蓁芜中。”清 方文《云间五子诗·陈卧子子龙》:“大雅陨霜露,周行蔽蓁芜。”3.引申为杂乱;纷乱。明 吕天成《曲品·沉璟》:“嗟曲流之汎滥,表音韵以立防;痛词法之蓁芜,订全谱以闢路。”清 龚自珍《吴市得<题名录>一册乃明崇祯戊辰科物也题其尾一律》:“板荡人才科目重,蓁芜文体史家凭。”
蓁蓁[ zhēn zhēn ]
1.草木茂盛的样子。2.荆棘丛生的样子。
蓁子[ zhēn zǐ ]
榛子。 唐 李贺 《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榛碍[ zhēn ài ]
谓阻塞。
榛薄[ zhēn báo ]
丛杂的草木。引申指山野僻乡。
榛草[ zhēn cǎo ]
丛生的杂草。
榛巢[ zhēn cháo ]
以木构筑的窠巢。
榛楚[ zhēn chǔ ]
泛指丛木。
榛刺[ zhēn cì ]
犹荆棘。
榛丛[ zhēn cóng ]
亦作“榛藂”。丛生的草木。
榛藂[ zhēn cóng ]
见“榛丛”。
榛脯[ zhēn fǔ ]
泛指果品和菜肴。脯。干肉。
榛故[ zhēn gù ]
荒废。
榛荒[ zhēn huāng ]
1.丛生的荒草。2.指荒草丛生之地。3.荒废,衰落。
榛卉[ zhēn huì ]
丛草。
榛荟[ zhēn huì ]
作谦词,喻微贱。
榛秽[ zhēn huì ]
1.亦作“榛薉”。丛生的杂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力征以勤世,援华英而不遑,岂暇脩枯籜於榛秽哉!”唐 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於是刳闢朽壤,翦焚榛薉。”2.喻邪恶。《宋书·武帝纪中》:“许 郑 风靡,巩 洛 载清,伪牧逆藩,交臂请罪,百年榛秽,一朝扫涤。”
榛笄[ zhēn jī ]
古代妇人服丧时束发用的榛木簪子。
榛棘[ zhēn jí ]
1.犹荆棘。2.引申为阻塞。
榛菅[ zhēn jiān ]
丛生的茅草。
榛荆[ zhēn jīng ]
犹荆棘。形容荒芜。
榛楛[ zhēn kǔ ]
1.榛木与楛木。泛指丛生的杂木。2.喻平庸之物。
榛蒯[ zhēn kuǎi ]
丛生的蒯草。
榛旷[ zhēn kuàng ]
犹荒凉。
榛莱[ zhēn lái ]
杂草丛生。形容荒芜。
榛林[ zhēn lín ]
榛木林。亦泛指丛林。
榛苓[ zhēn líng ]
榛木与苓草。
榛路[ zhēn lù ]
荆棘丛生之路。喻险途。
榛迷[ zhēn mí ]
杂木丛生,分辨不清。
榛密[ zhēn mì ]
丛聚密集。
榛狉[ zhēn pī ]
狉榛。也作獉狉。
榛杞[ zhēn qǐ ]
泛指丛生的灌木。《新唐书·文艺传下·吴武陵》:“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战士死於瘴癘,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
榛曲[ zhēn qǔ ]
草木丛生的幽僻之处。
榛穰[ zhēn ráng ]
榛子肉。
榛塞[ zhēn sāi ]
犹阻塞。
榛实[ zhēn shí ]
榛的果实。
榛薮[ zhēn sǒu ]
山林,丛林。
榛芜[ zhēn wú ]
1.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2.指丛杂的草木。3.烦琐累赘。4.梗塞,阻碍。5.荒废,衰微。6.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榛墟[ zhēn xū ]
荒野。晋 夏侯湛《秋可哀赋》:“雁擢翼於太清,燕蟠形乎榛墟。”《新唐书·逆臣传上·史朝义》:“当此时,洛阳 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甲寅间,有 莱阳 生至 稷下,有亲友二三人亦在诛数,因市楮帛,酹奠榛墟。”何垠 注:“榛墟,荒野也。”
榛烟[ zhēn yān ]
指树丛中缭绕的云雾。
榛莠[ zhēn yǒu ]
丛生的恶草。
榛樾[ zhēn yuè ]
犹林荫。
榛榛[ zhēn zhēn ]
指草木丛生的样子。
榛枳[ zhēn zhǐ ]
泛指野生的灌木。形容道路阻绝难通。
榛株[ zhēn zhū ]
丛木的根株。
榛子[ zhēn zi ]
榛的通称。
箴砭[ zhēn biān ]
古代用石针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