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落雨躲进山神庙
- 落雨立当院
- 落雨天出太阳
- 麻袋换草袋
- 麻袋片上绣花
- 麻黄汤发汗
- 麻雀掉到面缸里
- 麻雀啄米汤
- 马背上钉掌
- 马背上接电话
- 马蜂过河
- 马拉九鼎
- 马尾绷琵琶
- 蚂蚁搬家
- 蚂蚁尿书本
- 买个喇叭不透气
- 麦场上挂马灯
- 麦秆吹火
- 麦秆做吹火筒
- 卖鸡子儿(鸡蛋)的换筐篮
- 卖煎饼的赔本
- 卖了麦子买蒸笼
- 卖米不带升
- 卖螃蟹的上戏台
- 卖虾的不拿秤
- 卖油的不打盐
- 卖油条的拉胡琴
- 鳗鱼死在汤罐里
- 盲人戴眼镜
- 蟒蛇缠犁头
- 猫头鹰报喜
- 毛驴钉马掌
- 茅厕里打瞌睡
- 茅房里的大粪蛆
- 茅坑里的搅屎棍
- 茅坑里搁暖壶
- 帽子里藏知了
- 帽子上面戴斗笠
- 没底的棺材
- 没水吃渴死人
- 眉毛上掐虱子
- 门缝里瞧西瓜
- 门槛上剁萝卜
- 门槛上砍索索(绳子)
- 门神卷财神
- 门头沟打官司
- 门外吹喇叭
- 梦中游太空
- 米汤泡稀饭
- 眯缝着眼看斜纹布
- 棉花店打烊(dayang晚上关门停止营业)
- 棉花铺失火
- 棉花湿了水
- 棉条打鼓
- 面疙瘩掉在肉锅里
- 面条点灯
- 庙背后看神
- 庙里的马
- 庙门前的石狮子
- 庙台上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