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肉汤里煮元宵
- 如来佛的手心
- 软枣(黑枣)树上结柿子
- 仨钱买匹马
- 三尺长的梯子
-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
- 三个土地堂
- 三股弦断了两根
- 三间房子不开门
- 三间瓦房不开门
- 三九天穿裙子
- 三两棉花十张弓
- 三月的冰河
- 伞铺的伙计
- 嗓门里喷胡椒面
- 扫把写字
- 森林里烤火
- 森林里生火
- 森林里野炊
- 杀猪不吹
- 沙漠里烤火
- 傻小子拉二胡
- 筛子脱坯
- 晒干的萝卜
- 山顶上点灯
- 山顶上敲锣
- 山里红包粽子
- 山坡上的弯腰树
- 山坡上烤火
- 山头上吹喇叭
- 鳝鱼的脑袋
- 上天摘星星
- 上弦的月亮
- 上鞋(把鞋帮鞋底缝在一起)不用锥子
- 烧饼铺里的耗子
- 烧火不旺
- 烧窑师傅掂火箸
- 深山里敲钟
- 神龛(kan)上戳窟窿
- 神像背后有窟窿
- 生虫的核桃
- 湿水的大鼓
- 湿水的炮仗(爆竹)
- 湿水棉花
- 十冬腊月出房门
- 十个铜板少一文
- 十两纹银㈠日时称成色最好的银子)
- 十天九雨
- 十五面锣鼓一齐敲
- 石磙点灯
- 石灰水泼到青石板上
- 石灰水刷标语
- 石榔头打石桩
- 石头蛋子腌咸菜
- 石头人开口
- 石头压咸菜
- 拾粪老汉起五更
- 拾食盒上树
- 屎壳郎跌粪坑
- 屎壳郎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