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庙堂里的钟
- 篾匠赶场担一担
- 磨子撞碓窝(dui wo石臼)
- 抹布盖牛背
- 母鸡带崽
- 母猪钻进玉茭(玉米)地
- 木匠推刨子
- 木偶跳塘
- 木器店里的棺材
- 木头人过河
- 牧人不刮胡子
- 拿着棒槌缝衣服
- 拿着扫帚上杏树
- 拿着算盘串门
- 纳鞋底戳了手
- 南山滚石头
- 南天门敲鼓
- 南天门上种南瓜
- 南天门种南瓜
- 南天门作揖
- 脑袋顶上推小车
- 脑袋上戴犁头
- 脑袋上顶锅巴
- 脑瓜上套袜子
- 脑壳上穿袜子
- 尼姑头上插花
- 泥菩萨渡海
- 泥菩萨身上长了草
- 泥菩萨洗脸
- 泥鳅打鼓
- 泥人吃饼子
- 泥人吃饺子
- 泥人遇木偶
- 泥水匠无灰
- 泥水匠招手
- 年画上的春牛
- 鲇鱼打喷嚏(pen ti)
- 碾盘碰磨扇
- 碾砣子雕神像
- 碾子磨
- 娘不正经
- 尿鳖子(夜壶)盛酒
- 尿鳖子打酒
- 捏鼻子吃葱
- 捏着鼻子吃葱
- 牛鼻子插大葱
- 牛角对菱角
- 牛角尖对牛角尖
- 牛毛羊毛和驴毛
- 牛屁股后的苍蝇
- 牛蹄子上供
- 女人扎鞋底
- 暖水瓶的塞子
- 藕炒黄豆
- 藕炒韭菜
- 沤烂的花生
- 爬上山顶打铜锣
- 盼望出太阳的姑娘
- 胖婆娘过窄门
- 炮打林中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