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新娘子的头发
- 刑部的后身
- 胸口摆天平
- 胸口挂琵琶
- 胸口外面生杂草
- 秀才的手巾
- 绣花姑娘的家什
- 绣花姑娘的手艺
- 悬崖边止步
- 薛仁贵的行头
- 学理发碰上大胡子
- 鸭棚的老汉睡懒觉
- 鸭棚老汉睡懒觉
- 鸭子头上插鸡毛
- 鸭子头上长疮
- 烟锅里炒芝麻
- 腌萝卜拌黄瓜
- 盐场罢工
- 盐场的伙计
- 盐店的老板转行
- 盐店里卖气球
- 盐店里谈天
- 盐堆里的花生
- 盐堆里爬出来的人
- 盐堆上安喇叭
- 盐罐露头
- 盐老板抱琵琶
- 阎王的参谋
- 阎王爷吃黄豆
- 阎王爷使计谋
- 眼皮上吊炊帚
- 羊头插到篱笆内
- 腰带拿来围脖子
- 要饭的拿戳子
- 野马进了套马杆
- 夜明珠埋在粪堆里
- 一辈子做寡妇
- 一层布做的夹袄
- 一顿能吃三升米
- 一斤肉放进四两盐
- 一天下了三场雨
- 一桶开水烫在狗身上
- 一头栽到煤堆里
- 阴天露日头
- 银盆打水金盆装
- 用了三代的钉耙
- 邮包掉水田
- 油干灯草尽
- 油壶里打跟头
- 油画里卷国画
- 油炸辣椒
- 又敲锣鼓又放炮
- 俞伯牙摔琴
- 渔场失火
- 玉米秸里的虫
- 远洋轮出海
- 孕妇过独木桥
- 杂货铺卸货
- 砸开的核桃
- 砸子锅碗搬了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