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下雨天背稻草
- 大象屁股
- 大门上的春联
- 大松树作烧火柴
- 三只脚的板凳
- 三人两根须
- 九月里的甘蔗
- 八十岁学吹打
- 八月的石榴
- 七个钱对半分
- 十五只吊桶打水
- 十五个人聊天
- 二十一天孵不出小鸡
- 二锅头的瓶子
- 一粒老鼠粪
- 一盘象棋下两天
- 一个巴掌拍不响
- 一个教师一路拳
- 孔夫子唱戏
- 竹篮子打水
- 八月的柿子
- 打肿脸充胖子
- 大姑娘坐花轿
- 大水冲了龙王庙
- 灯笼壳子
- 冬天的扇子
- 豆腐拌腐乳
- 对牛弹琴
- 飞机上聊天
- 风吹墙头草
- 佛爷的桌子
- 狗咬吕洞宾
- 井底的蛤蟆
- 九曲桥上散步
- 六月里戴皮帽
- 聋子的耳朵
- 没眼的笛子
- 眉毛胡子一把抓
- 泥菩萨过江
- 千里送鹅毛
- 切菜刀剃头
- 青皮橄榄
- 秋后的蚂蚱
- 去年的皇历
- 热锅上的蚂蚁
- 肉案上的买卖
- 三伏天喝凉茶
- 三十晚上盼月亮
- 沙漠里的鸵鸟
- 十月里的鸡冠花
- 水底捞月,天上摘星
- 太岁头上的土
- 铁公鸡
- 秃子头上的虱子
- 王八吃秤砣
- 王婆卖瓜
- 王小二过年
- 蚊子叮鸡蛋
- 乌龟找甲鱼
- 无根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