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打开蜜罐又撒糖
- 大腿上绑铜锣
- 针拨灯盏
- 烧茶炉掂火棍
- 瘌痢头的辫子
- 烂灯笼
- 匡衡凿壁
- 盲佬跟着秃子跑
- 空中掌灯
- 鸭搭百脚
- 棋逢对手
- 土地爷玩鹌鹑
- 铁匠没样
- 开眼跑河里
- 热锅炒豆子
- 涝坝崖边打墙
- 戴笆进庙门
- 猫儿踏破油瓶盖
- 打碎牙齿咽肚里
- 棺材里插杠子
- 骑着蜗牛赶路
- 茶食店里失火
- 程咬金的三斧子
- 柿树上结了个软枣
- 盲佬爬山
- 叩头拜把子
- 养娃娃嗑麻子
- 丈八灯台
- 毛竹筒里倒黄豆
- 员外郎穿葛布
- 纳帮鞋上走锥子
- 请瓦匠上房顶
- 剃头的担子
- 刨红薯刨出个桐树根
- 入伏的庄稼
- 烟袋窝里炒芝麻
- 阎王媳妇怀孕
- 抄化子不见了拐棒儿
- 懒婆娘的臭脚带
- 小偷搓麻绳
- 大石投海
- 共工败祝融
- 麻雀摇大树
- 雪地上走路
- 木偶送礼
- 叫花子挨米压
- 吊死鬼捏住脖子
- 井边担水江边卖
- 水浸石灰
- 擀面杖作筷,盆当杯
- 茅坑门口摔一跤
- 老娃死了三年啦
- 红柳疙瘩
- 落进热汤锅里的王八
- 脸上糊锅底灰
- 剃头匠带徒弟
- 老太婆走黑路
- 麦子掉进针眼里
- 两刃相割
- 杨婆婆学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