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倒了蟹子罐
- 菱角进油锅
- 小案子盖井口
- 杧槌敲磐
- 厕所里扔炸弹
- 额颅吊棒槌
- 抓手得栲栳
- 胡萝卜竖旗杆
- 盲佬奏乐
- 骡拉碾子
- 将军衙门的狮子
- 死娃灌米汤
- 装病拣药
- 关山上卖布
- 洋蒜戴草帽
- 夜壶镶金边
- 风吹垃圾
- 草地里捉鸭子
- 产妇的头发
- 包脚布做衣领
- 骑驴扛口袋
- 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
- 出了澡堂进茶馆
- 麻袋装刺猬
- 鸭子死了还有鹅
- 鞭炮店里失火
- 看了千遍没改样
- 皇帝的脑叩
- 姐俩绣牡丹
- 叫花子哼着太平调
- 送肉上砧板
- 有节竹筒吹火
- 小孩儿赶会散了帮
- 黄昏走到悬崖边
- 老鳖肚里插鸡毛
- 大姑娘写信
- 宫北帽铺
- 抱膀子不眨眼
- 小鬼吹气
- 对着香炉打嚏喷
- 干稻草点灯
- 猫掖糍粑
- 莫愁湖里思美人
- 王八肚子一根枪
- 捏紧的饺子
- 雁来红不叫雁来红
- 卖了背心买领带
- 土地爷跌进井里
- 戴上草帽打伞呢
- 小泥鳅
- 拳头打鸡蛋
- 光屁股进银行
- 清宫断案子
- 小卒过河
- 烂河泥糊墙
- 豆渣贴年画
- 不吃羊肉也说膻
- 熟食的搅
- 木匠师傅出场
- 初五养下初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