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卖鸡蛋的换筐篮
- 石磨压着手
- 两口子生气
- 挖耳勺里炒芝麻
- 叫花子卖蚊烟儿
- 青竹头掏粪坑
- 绣球抛到大江中
- 簸箕里摇元宵
- 红漆屎坑板
- 药罐里的枣子
- 渴了打井
- 庙里旗杆
- 吃蝎子吞辣椒
- 单身汉过日子
- 用煤油灯炒豆子
- 怀揣冰棍
- 青石板上种庄稼
- 丈母娘坐坑头
- 大姑娘嫁人
- 蒙被子放屁
- 糟旗杆儿
- 疍家酒席
- 隔壁烧辣椒
- 往石狮子嘴里灌米汤
- 玻璃瓶里点蜡烛
- 打足气的煤油炉
- 抬走棺材刚放铙
- 王麻子的刀剪
- 壁虎子格尾巴
- 借灵堂哭自己
- 成熟的芭蕉
- 黄瓜腌葱
- 骑骆驼不备鞍
- 关东大侠
- 口吃青果
- 背后是石岩
- 秃子脱帽子
- 半空中盖房子
- 浇地抓瞎嗠
- 鸡蛋壳揩腚
- 灯草烧蹄子
- 秃顶人的头发
- 阎王作报告
- 小胡同扛竹竿儿
- 癞子头打伞
- 手插进染缸里
- 布娃娃
- 爆竹掉进水里
- 泥塞笔管
- 蚂蚱吃高梁
- 盲子吃死蟹
- 属骆驼的
- 老牛屁股上绑鞭炮
- 气管炎上楼梯
- 叫花子吃三鲜
- 沟底下搭戏台
- 秃娘养秃娃
- 要饭的拜把子
- 小姐上楼梯
- 深山里的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