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敲没棺材钉
- 古庙里的筒签
- 鸡蛋壳垫床脚
- 染缸里的白布
- 虱子皮
- 冬天的枯树枝
- 茅房的电扇
- 缸中倒豆
- 暑天的雨
- 桅杆上挂口袋
- 戏园里的挂钟
- 蜡条杆子安镰头
- 水滴石板穿,绳锯木头断
- 蚂蚁拉车
- 瓜子虽小
- 大象吃黄连
- 撑石头打浮秋
- 城墙上挂镜子
- 阎王爷拉弓
- 拿起扫帚当掸子
- 夜壶搁在八仙桌上
- 程咬金的板斧
- 烧烂的鸭子
- 站在后门看鼓楼
- 何仙姑走娘家
- 骑着纸马放焰火
- 甩色信纸
- 大米干饭
- 秫秸剥细秆
- 渭头河大瓮
- 从灶门坎搬上锅台
- 胸口挂门板
- 灯笼壳子打老婆
- 讨吃不拿棍
- 长江上漂木头
- 自大一点儿
- 长虫拐杖
- 海西村打虾子
- 池塘里的鸭子
- 长虫过门褴
- 阴沉木当柴烧
- 木头戳心窝
- 箬帽亲嘴
- 拾鸡毛扎掸子
- 寿星插草标
- 甜塌饼破肚
- 长虫盘在礓窝里
- 包老爷立案
- 梦里做新郎
- 煮熟的萝卜
- 黑夜里开火车
- 叫花子咬牙
- 长虫钻进酒瓶里
- 腌菜缸里石头
- 叫化子做亲
- 临了上轿穿耳朵
- 谷地里点玉米
- 茅坑里起波浪
- 出炉的钢锭
- 夹道里的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