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片儿汤下排骨
- 拿着锄头刨黄连
- 磬捶儿打在石板上
- 闭眼吃毛
- 头发上长疮
- 老灶爷翻筋斗
- 玻璃厂蒸饭
- 甘蔗水加蜜糖
- 贺人杰的锤
- 当铺柜台
- 下到锅里的面条子
- 石头缝里长山药
- 砂姜治跳蚤
- 炮仗店失火
- 两个乞丐拜堂
- 给钢上淬火
- 穿薄底鞋走泥巴路
- 天平没砝码
- 屎急造毛坑
- 高粱秆抬轿子
- 老太爷看告示
- 冷锅炒热豆子
- 钉满刺的椅子
- 灶君公公上天
- 顶门杠当针使
- 胳肢窝里夹扇子
- 腊月月尽看皇历
- 西北风刮葛针
- 逼尼姑上轿
- 外婆得个小儿子
- 胡萝卜当楔子
- 田塍边栽洋芋
- 叫花子把得米压了
- 家婆死儿
- 对着灵牌说谎
- 新娘子坐在花轿里
- 头颈绝细,只想触际
- 鼻孔里装个风箱
- 娶婆姨娶到坟地里
- 打扫茅厕的做知县
- 虞姬娥娘舞剑
- 叫花子唱戏文
- 土地爷坐轮船
- 叫花子住瓦屋
- 棺材店掌柜的咬牙
- 玻璃台上大闸蟹
- 雾里瞧花
- 隔墙扔孩子
- 大草原上一棵树
- 半山坡上弯腰树
- 电扇吹渔网
- 墙头上吹喇叭
- 大姑娘上山采桑
- 竹竿赶鸭
- 针刺的皮球
- 叫花子做头人
- 行船偏遇顶头风
- 当铺里卖孩子
- 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
- 叫化子吃三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