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山上滚石头
- 扫把柄上生春笋
- 如来佛打喷嚏
- 热酒不喝喝卤水
- 染了青红天又阴
- 娶个媳妇打发客
- 墙弄里打秋千
- 乞丐篮里抢冷饭
- 普宁寺的菩萨
- 笸箩里睡觉
- 拼盘喂家雀
- 披着被子上天
- 盆中的牡丹
- 盘古王耍斧
- 怕死碰上送葬的
- 爬上岸的乌龟
- 沤烂的木头
- 藕粉煮糍耙
- 女式皮鞋
- 扭秧歌的打腰鼓
- 牛皮灯笼加黑漆
- 逆水驾划子
- 闹山的麻雀
- 南天门上栽杏树
- 木匠砍碓窝
- 木匠的杆尺
- 木边之目,田下之心
- 拇指上跳加官
- 磨刀的见红灯
- 摩天轮上说大书
- 弥勒佛讲新闻
- 美髯公哈气
- 没装水的茶壶
- 没有烟囱的灶头
- 猫儿抓破油篓盖
- 满地的竹子
- 买好帽子等头大
- 罗煊下界
- 罗嗦爷爷管酒坛
- 琉璃珠掉进油篓里
- 《临江宴》的关节
- 列车上的广播
- 两股道上跑车
- 李世民开言道
- 冷水泼面
- 垃二胡的练功
- 寇准抱块清官匾
- 空中飞人翻跟头
- 开门就是人家的地
- 掘山填井
- 敬德抱着老包睡
- 晋襄公不打败将
- 金枝女不拜寿
- 借上娃娃做满月
- 脚蹬帽子头顶靴
- 胶皮轱辘进泥坑
- 江湖黄六卖膏药
- 奸臣生逆子
- 黄泥里的竹笋
- 黑妮子头上落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