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东安公[ dōng ān gōng ]
沂山 神的封号。
东澳暖流[ dōng ào nuǎn liú ]
南太平洋西部的暖流。太平洋南赤道洋流的南分支。沿澳大利亚东岸南下,最后汇入西风漂流。
东巴文[ dōng bā wén ]
我国纳西族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虽有少数形声字,也使用同音假借的方法,但基本上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相传产生于一千余年前。字形、读音不统一。
东白[ dōng bái ]
1.指东白源,七十二福地之一。地在今江西省奉新县境。传说中的仙境。2.指浙江省东阳县东白山。亦以代指东阳县。
东班[ dōng bān ]
古代朝会时,排列在朝堂东侧的位次,多为文官。与西班对称。《明史·礼志七》:“万历 三年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列於东班给事中上,稍前,以便观听。”
东半球[ dōng bàn qiú ]
以西经20°和东经160°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西经20°往东直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往西直到东经160°为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东邦[ dōng bāng ]
1.古代泛指齐鲁(相当今山东省)地区。2.指日本。在我国之东,故称。
东报[ dōng bào ]
旧指 日本 发行的报纸。
东北[ dōng běi ]
1.方位词。东和北之间的方向。2.(Dōngběi)指我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虎[ dōng běi hǔ ]
产于我国东北 小兴安岭、长白山 等处的一种虎。体型大,毛色较淡。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东北抗日联军[ dōng běi kàng rì lián jūn ]
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 民革命军,其中包括一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这些抗日武装到1935年先后建成了东北 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军,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2月,发表了东 北抗日联军的统一建制宣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初,共建成十一个军。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领导,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北抗日义勇军[ dōng běi kàng rì yì yǒng jūn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北平原[ dōng běi píng yuán ]
位于东北 地区,主要包括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一般海拔 200米以下。土质肥沃,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
东北野战军[ dōng běi yě zhàn jūn ]
见“第四野战军”。
东北易帜[ dōng běi yì zhì ]
指张学良 在东北改换旗帜,表示归附南京政府领导。1928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 子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同年7月即宣布停止内战,12月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发出易帜通电,宣布归 属南京国民政府,遵守三民主义,并在东北悬挂国民政府旗帜。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史称东北 易帜。
东被[ dōng bèi ]
1.犹东及。2.谓传播到东方。
东奔西窜[ dōng bēn xī cuàn ]
跑到东,又窜到西。到处逃窜。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跑[ dōng bēn xī pǎo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东奔西逃[ dōng bēn xī táo ]
跑到东,又逃到西。到处逃窜。同“东逃西窜”。
东奔西向[ dōng bēn xī xiàng ]
指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东奔西撞[ dōng bēn xī zhuàng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东奔西走[ dōng bēn xī zǒu ]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东鄙[ dōng bǐ ]
1.东部边境。《春秋·襄公十二年》:“王二月,莒 人伐我东鄙。”《左传·昭公五年》:“竖牛 取东鄙三十邑,以与 南遗。”2.指东部僻远地方。南朝 宋 谢庄《月赋》:“仲宣 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南朝 齐 孔稚珪《谢赐生荔支启》:“信西 岷 之嘉珍,谅东鄙之未识。”
东壁[ dōng bì ]
1.室东侧的墙壁下。2.指东壁上。3.指东隔壁的房屋。4.东边。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祕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愁听[ chóu tīng ]
听而生愁,怕听。
愁痛[ chóu tòng ]
悲痛。《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唐 柳宗元《南岳云峰和尚塔铭》:“呜呼!大师之葬,门人慕号,长老愁痛。”
愁畏[ chóu wèi ]
忧惧。
愁雾[ chóu wù ]
比喻忧愁的神态。
愁乡[ chóu xiāng ]
愁苦的境界。
愁心[ chóu xīn ]
1.心里忧愁。2.忧愁之心。
愁辛[ chóu xīn ]
悲愁辛酸。
愁绪[ chóu xù ]
忧愁的情绪:~萦怀。
愁烟[ chóu yān ]
写实为惨淡的烟波,古时文人墨客常以代愁思。
愁颜[ chóu yán ]
犹愁容。
愁艳[ chóu yàn ]
1.指艳丽而带愁容。2.指略显凋谢的花朵。
愁倚阑[ chóu yǐ lán ]
词牌名。即《春光好》。详“春光好”。
愁倚阑令[ chóu yǐ lán lìng ]
词牌名。即《春光好》。详“春光好”。
愁悒[ chóu yì ]
忧愁抑郁。
愁阴[ chóu yīn ]
犹阴霾。
愁吟[ chóu yín ]
哀吟。
愁慵[ chóu yōng ]
忧伤困怠。
愁忧[ chóu yōu ]
忧愁。
愁予[ chóu yǔ ]
使我发愁。
愁郁郁[ chóu yù yù ]
忧伤貌。
愁怨[ chóu yuàn ]
忧愁怨恨。
愁约[ chóu yuē ]
谓穷困而悲愁。
愁云[ chóu yún ]
比喻忧郁的神色:满脸~。
愁云惨雾[ chóu yún cǎn wù ]
形容使人感到愁闷凄惨的景象或气氛。
愁阵[ chóu zhèn ]
犹愁城。
愁惴[ chóu zhuì ]
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