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二十四节[ èr shí sì jié ]
见“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èr shí sì jié qì ]
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二十四考中书令[ èr shí sì kǎo zhōng shū lìng ]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二十四品[ èr shí sì pǐn ]
唐 司空图 著有《二十四诗品》一书,把我国诗歌风格归纳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品。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表圣 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
二十四旗[ èr shí sì qí ]
清 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 蒙族 和 汉族 军队,分别编为 蒙古军 八旗和 汉军 八旗,与原有 满族 八旗,共为“二十四旗”。
二十四桥[ èr shí sì qiáo ]
故址在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县 西郊。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方舆胜览》谓 隋 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宋 韩令坤 筑州城,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难查考。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杂志》:“扬州 在 唐 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 浊河 茶园桥 ……自 驛桥 北河流东出,有 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 山光桥。”系指 扬州 城外西自 浊河桥 茶园桥 起,东至 山光桥 止沿途所有的桥。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西桥 即 吴家砖桥,一名 红药桥 ……《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説皆非。”后用以指歌舞繁华之地。宋 周邦彦《玉楼春·惆怅词》:“天涯回首一消魂,二十四桥歌舞地。”元 萨都剌《题清凉亭》诗:“二十四桥秋水白,淮南 八月泻银河。”
二十四时[ èr shí sì shí ]
1.即二十四节气。2.指一日的时数。古以地支分一日为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参阅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四时》。
二十四史[ èr shí sì shǐ ]
自汉到清陆续 编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定为“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 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共三 千多卷,近四千万字。主要记载从黄帝到明末四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地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史料。
二十四友[ èr shí sì yǒu ]
指 晋惠帝 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 贾谧 之门的 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左思、潘岳 等二十四人。
地坼[ dì chè ]
1.地裂。语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鶡旦不鸣,虎始交。”《淮南子·诠言训》:“大寒地坼水凝,火弗为衰其暑;大热烁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唐杜甫《晓望》诗:“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晴木叶闻。”2.指土地的裂缝。
地秤[ dì chèng ]
秤的一种,安装在地上,放物体的部分跟地面一般平,一次可以称数吨至数十吨,多用于仓库和车站。也叫地磅。
地丑德齐[ dì chǒu dé qí ]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地丑力敌[ dì chǒu lì dí ]
指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处[ dì chù [ dì chǔ ]]
[ dì chù ]〈名〉空间的一部分;地方。[ dì chǔ ]〈动〉地理上处于某个位置。
地穿甲[ dì chuān jiǎ ]
雪落在地面,立即凝结,光滑坚硬如铁甲,俗谓之地穿甲。
地磁[ dì cí ]
地球所具有的磁性。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变化。罗盘指南和磁力探矿都是对地磁的利用。观测地磁的变化,是地震预 报的一种手段。
地磁极[ dì cí jí ]
地球的磁南极和磁北极,与地球的南北两极不重合,而且位置经常缓慢移动。
地大物博[ dì dà wù bó ]
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我国~,人口众多。
地代[ dì dài ]
即地租。
地带[ dì dài ]
1.具有某种性质或 范围的一片地方。2.陆上呈长条形的区域。军事上通常将地带两端各用两个点地理坐标表述。
地带性[ dì dài xìng ]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在地表呈带状伸展,并按一定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广义的理解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前两者又合称水平地带性。狭义的理解仅指纬度地带性。
地胆[ dì dǎn ]
甲虫名。即芫菁。别名葛上亭长。俗称红头娘。成虫可入药,性剧毒。
地蛋[ dì dàn ]
方言。马铃薯。
地道[ dì dào [ dì dao ]]
[ dì dào ]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 dì dao ]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药材。2.真正的;纯粹:她的普通话说得真~。3.(工作或材料的质量)实在;够标准:他干的活儿真~。
地道战[ dì dào zhàn ]
依托地道工事进 行的作战。有利于保存兵力,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敌人残酷“扫荡”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战法。
地德[ dì dé ]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泽。2.谓大地赐恩。3.土地所产之物,指五谷。
地底[ dì dǐ ]
1.指大地的低凹处。汉 扬雄《甘泉赋》:“漂 龙渊 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唐 杜甫《北征》诗:“邠郊 入地底,涇水 中荡潏。”浦起龙 注:“邠州 在 凤翔 东北,入地底,正显四面之高。”明 何大复《画鱼》诗:“禹门 天池 云雾里,白昼雷霆行地底。”2.地面之下。唐 李白《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郭沫若《炉中煤》诗:“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地点[ dì diǎn ]
所在的地方:开会~在大礼堂。在这里设个商场,~倒还适中。
地电[ dì diàn ]
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其在地下空间中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可用于解决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震研究问题。常通过视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
地丁[ dì dīng ]
多年生草本植物。无直立地上茎,单数羽状复叶,两面密生长毛,开黄花的叫黄花地丁,开紫花的叫紫花地丁。全草可供 药用,能清热解毒、消炎消肿。
地东[ dì dōng ]
出租土地的人家。对佃户而言。萧军《八月的乡村》七:“好歹我们是地东、地户多年了,平常谁对谁不对……全是有个担待的。”萧红《生死场》四:“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
地动[ dì dòng ]
地球的运动。
地动山摧[ dì dòng shān cuī ]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同“地动山摇”。
地动山摇[ dì dòng shān yáo ]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地动说[ dì dòng shuō ]
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
地洞[ dì dòng ]
在地面下挖成的洞。
地豆[ dì dòu ]
即马铃薯。又叫土豆。
地段[ dì duàn ]
指地面上的一段或一定区域:繁华~。这里是属东城区管辖的~。
地碓[ dì duì ]
即碓。舂米用具。
地耳[ dì ěr ]
1.古谓大地的耳朵。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四川产者最为著名。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湖北、安徽两省产量最高。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地方[ dì fāng [ dì fang ]]
[ dì fāng ]1.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这项工程有中央投资,也有~投资。2.军队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培养军队和~两用人才。3.本地;当地:他在农村的时候,常给~上的群众治病。[ dì fang ]1.(~儿)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你是什么~的人?。你听,飞机在什么~飞?。会场里人都坐满了,没有~了。我这个~有点疼。2.部分:这话有对的~,也有不对的~。
地方病[ dì fāng bìng ]
经常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疾病,例如我国东北的克山病。
地方部队[ dì fāng bù duì ]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地方分权[ dì fāng fēn quán ]
“中央集权”的对称。单一制国家的一种类型。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按照全国统一的法律,地方居民自主地组织地方公共机关,自主地处理本地区事务。以英国为典型。
地方官[ dì fāng guān ]
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清 李渔《奈何天·助边》:“禀老爷,那地方官説,年岁凶荒、民穷财尽,一毫也催徵不起,故此分文无解。”《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潘三哥 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袁世凯演义》第三回:“太监 李莲英 又象过去一样公开收受贿赂……甚至地方官每天所供的御膳也要纳‘宫门费’才肯递上去。”
地方剧[ dì fāng jù ]
见"地方戏"。
地方民族主义[ dì fāng mín zú zhǔ yì ]
多民族国 家内少数民族剥削阶级的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一般表现为保守、排外,从狭隘的本民族利益出发,否定国家整体利益,反对民族团结。
地方色彩[ dì fāng sè cǎi ]
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情调风格。
地方时[ dì fāng shí ]
因地球由西向东 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便有差异。把太阳正对某地子午线的时间定为该地的中午12时,这样定出 来的时间叫做地方时。
地方税[ dì fāng shuì ]
按照税法规定属于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农牧业税等。简称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