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风风魔魔[ fēng fēng mó mó ]
颠狂的样子。
风风傻傻[ fēng fēng shǎ shǎ ]
颠狂的样子。
风风世世[ fēng fēng shì shì ]
见“风风势势”。
风风势[ fēng fēng shì ]
见“风风势势”。
风风势势[ fēng fēng shì shì ]
形容颠狂的情态和动作。《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俺三婶老人家,风风势势的,干出甚么事!”《西湖二集·邢君瑞五载幽期》:“那 金沙滩 上之人见了这个絶色女子,惹得大家七颠八倒,风风势势,都来问这女子买鱼。”亦作“风风世世”。
风风雅雅[ fēng fēng yǎ yǎ ]
犹雅致。《黑籍冤魂》第八回:“房子虽不大,也还住得。后面有个花园,倒也迴廊曲折,花木参差,总算点缀得风风雅雅。”
风风雨雨[ fēng fēng yǔ yǔ ]
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风风韵韵[ fēng fēng yùn yùn ]
1.形容韵致、意态美好。2.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风缝[ fēng féng ]
1.细小的缝隙。2.比喻微小的可能或机会。《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我只叫来爵儿密密打听,但有嫁人的风缝儿,凭我甜言美语,打动春心。”
风浮[ fēng fú ]
风俗浮薄。
风府[ fēng fǔ ]
人体经穴名。位于项中正线,入后发际一寸。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中风等。《素问·疟论》:“岐伯 曰:‘邪气客於风府,循膂而下。’”王冰 注:“风府,穴名,在项上入髮际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内宛宛中也。”
风赋[ fēng fù ]
1.风雅颂赋比兴的省称。2.指诗歌。《隋书·音乐志上》:“教之以风赋,弘之以孝友。”
风盖[ fēng gài ]
指荷叶。
风概[ fēng gài ]
1.亦作“风槩”。1.犹节操。《宋书·蔡兴宗传》:“兴宗 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於世。”清 黄宗羲《曹氏家录续略序》:“余在 浯溪 四年,钦其风概,肥遯之士盖庶几焉。”2.风度气概。前蜀 贯休《上孙使君》诗:“王演 俗容仪,崔陵 小风概。”清 周亮工《书影》卷三:“信 有造 汉 之功,而母早物色之,观其却王孙数言,凛凛烈丈夫风概。”3.犹风骨。指诗文所体现的雄健有力的风格。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晋 世风概稍存;宋 齐 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
风干[ fēng gān ]
放在阴凉的地方,让风吹干:~腊肉。木材经过~可以防止腐烂。
风竿[ fēng gān ]
风中的竹子。
风高[ fēng gāo ]
1.风大。2.风仪高超。《魏书·高允传》:“荣曜当时,风高千载。”
风镐[ fēng hào ]
一种以压缩空 气为动力的轻型采掘工具。用于破碎岩石等。
风告[ fēng gào ]
1.犹通告。《宋史·仁宗纪二》:“秋七月丁丑,詔知 耀州 富平县 事 张龟年 增秩再任,以其治行风告天下。”2.用委婉的言辞劝告或暗示。《史记·匈奴列传》:“是时天子巡边,至 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 郭吉 风告单于。”《汉书·赵广汉传》:“建 素豪侠,宾客为姦利,广汉 闻之,先风告。建 不改,於是收案致法。”
风疙瘩[ fēng gē da ]
荨麻疹。又名风疹块。
风格[ fēng gé ]
1.气度;作风:~高。发扬助人为乐的高尚~。2.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艺术~。民族~。
风蛤[ fēng gé ]
蛙的一种。
风鲠[ fēng gěng ]
谓风骨鲠直。《魏书·高道悦传》:“道悦 资性忠篤,禀操贞亮,居法树平庸之规,处諫著必犯之节,王公惮其风鯁,朕实嘉其一至,謇諤之诚,何愧 黯 鲍 也。”
风谷[ fēng gǔ ]
风所生起的山谷。《文选·张协<七命>》:“左当风谷,右临云谿。”刘良 注:“风所生之谷。”
风骨[ fēng gǔ ]
1.指诗文书画 雄健有力的风格、气派。2.指人的品格。含有刚强的意思。
风观[ fēng guān ]
风度举止,风采。
风管[ fēng guǎn ]
指管乐器。
风光[ fēng guāng [ fēng guang ]]
[ fēng guāng ]1.风景;景物。2.名胜风景。[ fēng guang ]光彩;体面。
风光好[ fēng guāng hǎo ]
1.词牌名。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
风光月霁[ fēng guāng yuè jì ]
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
风规[ fēng guī ]
风度品格。
风闺[ fēng guī ]
1.通风的小门。2.风吹内室。
风轨[ fēng guǐ ]
1.犹风度;作风。《后汉书·独行传序》:“虽事非通圆,良其风轨有足怀者。”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四·僧含》:“元嘉 七年,新兴 太守 陶仲祖 立 灵味寺,钦 含 风轨,请以居之。”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唐 人则‘闺中少妇不知愁’、‘西宫夜静百花香’,婉孌中自矜风轨。”2.犹言教化法度。《魏书·张彝传》:“高祖 大圣临朝……开翦荆棘,徙御神县,更新风轨,冠带朝流。”《北史·甄琛传》:“请免所居官以肃风轨。”3.风标、轨范。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清 谭嗣同《三十自纪》:“若夫 汉武帝 命 所忠 求 相如 遗书,魏文帝 詔天下上 孔融 文章,渐昭风轨,犹无集名。”
风海[ fēng hǎi ]
1.风和海涛;风向和海潮。《北齐书·文宣帝纪》:“逮光统前绪,持衡匡合,华戎混一,风海调夷,日月光华,天地清晏。”唐李百药《鹦鹉赋》:“候风海而作贡,备黼黻以成章。”2.指刮着风的大海。
风害[ fēng hài ]
大风造成的危害,如引起环境污染、交通困难、建筑物毁坏、动植物死亡等。
风寒[ fēng hán ]
冷风和寒气:经常用冷水擦身可以抵御~。
风汉[ fēng hàn ]
言语行动颠狂的人。风,今写作“疯”。
风旱[ fēng hàn ]
风灾和旱灾。《周礼·春官·小祝》:“逆时雨,寧风旱,弥烖兵,远辠疾。”《后汉书·寇荣传》:“愿陛下思 帝尧 五教在宽之德,企 成汤 避远谗夫之诫,以寧风旱,以弭灾兵。”
风豪[ fēng háo ]
1.谓风势强大。2.风流豪放。
风耗[ fēng hào ]
刮风造成的损耗:煤厂安装了喷雾装置,减少了煤炭~。
风禾尽起[ fēng hé jìn qǐ ]
比喻顺应天心,得到天助。
风和日丽[ fēng hé rì lì ]
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风和日美[ fēng hé rì měi ]
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风和日暖[ fēng hé rì nuǎn ]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风和日暄[ fēng hé rì xuān ]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风荷[ fēng hé ]
风中的莲花或莲叶。
风鹤[ fēng hè ]
1.形容疑惧惶恐,自相惊扰。2.指战争的消息。
风虹[ fēng hóng ]
即月晕。
风后[ fēng hòu ]
相传为 黄帝 臣之一。《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举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以治民。”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风后,黄帝 三公也。”张守节 正义:“四人皆帝臣也。”唐 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借如 风后、力牧,左右 轩皇,萧何、曹参,谋猷 汉 室。”《云笈七籤》卷一百:“﹝ 黄帝 ﹞得 风后 於海隅,得 力牧 於大泽,即举 风后 以理民,初为侍中,后登为相。”
风候[ fēng hòu ]
1.风物气候,亦偏指气候。唐 王勃《春思赋》:“蜀川 风候隔 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唐 白居易《与微之书》:“江州 风候稍凉,地少瘴癘。”清 黄景仁《舟夜寒甚排闷为此》诗:“春江异风候,今昔变炎凉。”李广田《雀蓑记·山水》:“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忆。”2.时节;时令。唐 刘禹锡《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诗:“鹰至感风候,霜餘变林麓。”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而 嶠南 风候素乖伪,至是殊正。”明 苏祐《九日》诗:“落木惊风候,淹留感岁华。”3.风向。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相风旌》:“五王宫中,各於庭中竪长竿,掛五色旌於竿头。旌之四垂,缀以小金铃,有声,即使侍从者视旌之所向,可以知四方之风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