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比度[ bǐ dù ]
1.谓比照。2.进行比较和推测。
比法[ bǐ fǎ ]
亦作“比灋”。核查统计户口财产的法令。
比灋[ bǐ fǎ ]
见“比法”。
比方[ bǐ fang ]
1.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他坚贞不屈的品德,可用四季常青的松柏来~。2.指用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的行为:打~。这不过是个~。3.比如:郊游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谁带队、谁开车,等等。4.表示“假如”的意思:他的隶书真好,~我求他写一副对联儿,他不会拒绝吧?
比仿[ bǐ fǎng ]
1.比拟。2.谓用手势比画摹仿。
比分[ bǐ fēn ]
比赛中双方用来比较成绩、决定胜负的得分:最后一分钟,客队攻进一球,把~扳平。
比讽[ bǐ fěng ]
1.以“比”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喻。2.谓咏诗。
比附[ bǐ fù ]
拿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
比坿[ bǐ fù ]
相干。
比各[ bǐ gè ]
彼此;各自。
比户可封[ bǐ hù kě fēng ]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比划[ bǐ hua ]
同“比画”。
比画[ bǐ hua ]
用手或拿着东西做出姿势来帮助说话或代替说话:他在一张纸上~着,教大家怎样剪裁裤子。也作比划。
比基尼[ bǐ jī ní ]
一种女子穿的游泳衣,由遮蔽面积很小的裤衩和乳罩组成。也叫三点式游泳衣。[英bikini]
比及[ bǐ jí ]
等到:~赶到,船已离岸。
比集[ bǐ jí ]
1.排比、汇集。2.频频栖止。3.亲近集结。
比辑[ bǐ jí ]
排比缀合。
比际[ bǐ jì ]
犹此时,这时。
比甲[ bǐ jiǎ ]
1.古时一种便于骑射的服装。类似后来的背心。2.指背心。
比价[ bǐ jià ]
1.发包工程、器材或变卖产业、货物时,比较承包人或买主用书面形式提出的价格:~单。2.不同商品的价格比率或不同货币兑换的比率,如棉粮比价、外汇比价。
比假[ bǐ jiǎ ]
互相亲近、帮助。
比肩[ bǐ jiān ]
1.并肩:~作战。~而立。2.比喻相当;比美:他虽然是票友,水平却可与专业演员~。
比肩迭迹[ bǐ jiān dié jì ]
肩膀相靠,足迹相迭。形容人多。
比肩迭踵[ bǐ jiān dié zhǒng ]
形容人多。迭踵,脚尖踩脚跟。
比肩褂[ bǐ jiān guà ]
坎肩。
比肩继踵[ bǐ jiān jì zhǒng ]
也说比肩接踵。肩挨肩,脚挨脚。形容人极多,很拥挤。《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继踵(zhǒng):脚尖碰脚跟。
比肩接踵[ bǐ jiān jiē zhǒng ]
比肩继踵。
比肩连袂[ bǐ jiān lián mèi ]
肩膀相并,衣袖相连。形容连接不断。
比肩人[ bǐ jiān rén ]
谓形影不离的夫妻。《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吴 黄龙 年中,吴 都 海盐 有 陆东美,妻 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时人号为‘比肩人’。”
比肩兽[ bǐ jiān shòu ]
即蟨。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比肩随踵[ bǐ jiān suí zhǒng ]
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
比肩系踵[ bǐ jiān xì zhǒng ]
犹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比谏[ bǐ jiàn ]
以事类为比,进行规劝。
比较[ bǐ jiào ]
1.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2.介词。用来区别性状和程度的差别:这个厂的生产水平~前一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3.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这件事~好办。
比较成本说[ bǐ jiào chéng běn shuō ]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之间只要存在相对成本差异,就具备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
比较价格[ bǐ jiào jià gé ]
不变价格。
比较教育[ bǐ jiào jiào yù ]
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比较文化[ bǐ jiào wén huà ]
1.平行研究,即通过对两种相互没有影响的不同传统的文化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或不同的规律。2.影响研究,即通过两种相互影响的文化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规律。
比较文学[ bǐ jiào wén xué ]
现代人文学科之一。主要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彼此的相互影响及其与时代、社会、文化间的关系。
比居[ bǐ jū ]
1.邻居。《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士 卢显 为人所杀,质 曰:‘此士无讎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 李若 见问而色动,遂穷詰情状。若 即自首,罪人斯得。”《法苑珠林》卷七一:“贾客三人寄住孤独老母舍,应与雇舍直……伺老母不在,默去不与。母归,不见客,即问比居,皆云已去。”2.古代登记人口、丁壮的簿籍。比,考核。《周礼·天官·小宰》:“一曰听政役以比居。”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比居,谓伍籍也。比地为伍,因内政寄军令,以伍籍发军起役者,平而无遗脱也。”孙诒让 正义引 吴廷华 曰:“此即《小司徒》之比要,盖人民多寡之籍也。既考其籍,又验民居之数以实之,则役不滥矣。”参见“比要”。
比句[ bǐ jù ]
指核对检查(簿籍)。
比勘[ bǐ kān ]
谓比照验证。
比来[ bǐ lái ]
近来。
比勒陀利亚[ bǐ lè tuó lì yà ]
南非首都。位于该国北部。人口108万(1995年,包括郊区)。是全国最大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市东郊有南非最大的金刚石矿。
比类[ bǐ lèi ]
1.整理,按类排比。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章炳麟《<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谢觉哉《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2.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韦昭 注:“类,亦象也。”3.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4.比方,比喻。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唐 萧颖士《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明 王世贞《<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5.比拟;比较。唐 方干《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宋 王禹偁《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6.相类,相似。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晋 干宝《<搜神记>序》:“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 事 周,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比类合谊[ bǐ lèi hé yì ]
连缀、排比同类事物,归纳、综合其义。
比例[ bǐ lì ]
1.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2.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3.相同的例子。
比例尺[ bǐ lì chǐ ]
1.绘图时用来测量长度的一种工具。其刻度按长度单位缩小或放大一定倍数后刻成。常见的有三棱比例尺。2.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地面实际大小与图形相差的倍数。如比例尺为1∶100000或十万分之一,即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水平距离100000厘米。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等。
比例税[ bǐ lì shuì ]
按同一比例征税。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是固定的,即税率不受课税对象数额大小的影响。
比例税制[ bǐ lì shuì zhì ]
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多少,都按同一比例计征的税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