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备论[ bèi lùn ]
1.详细叙列。2.详细论述。
备马[ bèi mǎ ]
谓备好鞍辔,以供乘骑。
备美[ bèi měi ]
完美。
备民[ bèi mín ]
犹言保民。
备名[ bèi míng ]
任职的谦词。谓徒列其名,聊以充数。宋 曾巩《襄州到任表》:“幸遇好文之主,备名儒馆,十有三年。”
备拟[ bèi nǐ ]
防备;准备。
备品[ bèi pǐn ]
储备着待用的机件和工具等。
备取[ bèi qǔ ]
招考时在正式录取名额以外再录取若干名,以备正式录取的人不到时递补:~生。
备任[ bèi rèn ]
犹言受尽。
备洒扫[ bèi xǐ sǎo ]
见"备埽洒"。
备埽洒[ bèi sào sǎ ]
亦作“备洒扫”。古代谓纳女于大夫为妻。
备善[ bèi shàn ]
尽善;全优。
备舍[ bèi shè ]
谓俱藏入室。
备设[ bèi shè ]
设置。亦指设置齐全。
备身[ bèi shēn ]
官名。
备身刀[ bèi shēn dāo ]
护身刀。
备盛[ bèi shèng ]
丰盛。
备史[ bèi shǐ ]
犹言全史。如:宋 范坰、林禹 著有《吴越备史》。
备使[ bèi shǐ ]
充任使臣。一说副使。《左传·哀公十五年》:“寡君使 盖 备使,弔君之下吏。”杜预 注:“备,副也。”
备饰[ bèi shì ]
1.各种饰物。2.战备修整精良。一说谓战备修饰美好而无实用。
备守[ bèi shǒu ]
1.守备之器用。2.守备。
备述[ bèi shù ]
详尽地叙述:~其事始末。其中细节,难以~。
备数[ bèi shù ]
1.充数。《仪礼·士昏礼》:“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汉 王充《论衡·程材》:“其置文吏也,备数满员。”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五:“自此禁苑闕人,上谓少年轻薄,不足为馆阁重,时宰探上意,乃引 彭乘 备数。”2.为居官的自谦之词。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僕时备数校讎府官,闲无他职。”
备水[ bèi shuǐ ]
防备水患。
备说[ bèi shuō ]
详细述说;完整述说。《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 不敢做声回话,引过 汤隆 拜了 公孙胜,备説结义一事。”《西游记》第五八回:“悟净 脱身至 南海,备説详细。”《西游补》第十六回:“将前事从头到尾,备説一遍。”
备体[ bèi tǐ ]
犹齐备;完整。
备完[ bèi wán ]
齐备;完备。
备忘[ bèi wàng ]
谓记录下以备遗忘时查阅。
备卫[ bèi wèi ]
1.守卫;防卫。2.仪卫。
备位[ bèi wèi ]
1.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汉书·王莽传上》:“於是 莽 上书曰:‘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宋 范公偁《过庭录》:“我受国厚恩,备位宰辅,合沥血恳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臣今备位政府,理实为嫌。”2.泛指充任,任职。《后汉书·儒林传·杨政》:“﹝ 政 ﹞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生之道也。’”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良媛 董氏,备位后庭,素称淑慎。”3.充数;凑数。《旧唐书·宪宗纪下》:“德宗 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宰相备位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四年》:“上以用兵之际,宏 循默备位,而 昌言 多上边事利害,故两换之。”
备文[ bèi wén ]
1.具备文饰。《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宋书·武帝纪下》:“七庙备文,率由令范。”2.准备文件。政务院《关于古跡等保护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0年5月24日颁发):“凡拟进行某项发掘工作之团体,应依下开各项填具表格,备文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
备闻[ bèi wén ]
尽知。
备问[ bèi wèn ]
详细询问。
备伍[ bèi wǔ ]
指守备的军队。
备物[ bèi wù ]
1.备办各种器物。《易·繫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孔颖达 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后汉书·隗嚣传》:“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2.指仪卫、祭祀等所用的器物。《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当谓国君威仪之物,若今繖扇之属。”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备物典策”:“备物即服物也。经传多言服物……‘服’与‘备’古字通。”《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张铣 注:“备物,谓祭器之物。”《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遗备物乎营寝,掩重閽於窒息。”《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备物典策,皆从殊礼。”胡三省 注:“余谓车輅、旂章、弓矢、斧鉞,皆可以言备物。”
备悉[ bèi xī ]
全知道。
备席[ bèi xí ]
1.谓主人陪客饮酒。2.准备酒席。
备细[ bèi xì ]
1.详尽。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四折:“你将那屈死的词因,备细诉来。”明 叶宪祖《金翠寒衣记》第四折:“你怎么晓得这等备细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帐房问了备细情由,知道他是遇了骗子。”洪深《申屠氏》第四本:“老丈听得备细,过来邀二人入内。”2.详细情况。《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朱重 问了备细,乡人见乡人,不觉感伤。”《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会着 庄绍光,述其备细。”欧阳予倩《潘金莲》第四幕:“二爷要知备细吗?最好去问 郓哥。”
备详[ bèi xiáng ]
1.周备详尽。2.详细说明;详细见于。
备选[ bèi xuǎn ]
准备出来供挑选:多准备几个节目~。
备言[ bèi yán ]
详说。
备要[ bèi yào ]
多用作书名。
备用[ bèi yòng ]
准备着供随时使用:~件。~物资。留出部分现金~。
备用金[ bèi yòng jīn ]
企业、机关或事业单位等拨给内部各部门备作日常零星开支或预支给职工作为采购或差旅费等的款项。
备预[ bèi yù ]
见“备豫”。
备御[ bèi yù ]
1.见“备御”。2.充当裁决者。《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3.亦作“备御”。防备。《国语·周语下》:“将民之与处而离之,将灾是备御而召之,则何以经国?”《左传·昭公三十年》:“以敝邑居大国之间,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岂忘共命!”《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 权 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 不能下而退。”宋 苏舜钦《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使齎手詔问攻守方略,公画备御之策甚详。”清 王韬《弢园文录·变法中》:“中 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臺、水雷,独擅其胜。”
备豫[ bèi yù ]
亦作“备预”。防备;准备。《左传·文公六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悉斩送 弥 晏 等首”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备豫。”宋 范仲淹《陈乞邓州状》:“臣以戎情未测,备预当严。”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惟厥先民,备豫谆谆,孰敢侮予。”
备员[ bèi yuán ]
凑足人员的数,充数。
备阅[ bèi yuè ]
1.尽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疎矣。”2.谓提供阅览。清 高宗《乾隆三十七年谕》:“有堪备阅者,再开单行知取进。”
备灾[ bèi zāi ]
防备灾害:~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