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运船[ yùn chuán ]
指载运物资的船只。
运次[ yùn cì ]
运行的次序。
运寸[ yùn cùn ]
指直径一寸。
运代[ yùn dài ]
1.谓时序的变换。2.指世运的变换。
运单[ yùn dān ]
托运人在托运货物时填写的单据,是运输部门承运货物的依据。
灾阸[ zāi è ]
见“灾厄”。
灾燔[ zāi fán ]
焚烧。
灾氛[ zāi fēn ]
不祥之气;灾异的征兆。
灾否[ zāi fǒu ]
灾难。
灾符[ zāi fú ]
灾变的征兆。
灾福[ zāi fú ]
祸福。
灾勾[ zāi gōu ]
恶运。
灾故[ zāi gù ]
灾患。
灾怪[ zāi guài ]
祸患,灾难。
灾害[ zāi hài ]
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如旱、涝、虫、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战争、瘟疫等。
灾害性天气[ zāi hài xìng tiān qì ]
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天气。如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寒潮、霜冻、雨淞、大雾等。可发生在不同季节,一般具有突发性。
灾旱[ zāi hàn ]
旱灾。
灾横[ zāi héng ]
谓意外的灾祸。
灾坏[ zāi huài ]
因灾害而毁坏。《东观汉记·杜林传》:“比年大雨,水潦暴长,涌泉盈溢,灾坏城郭官寺。”
灾患[ zāi huàn ]
灾害;灾难。
灾荒[ zāi huāng ]
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大面积损坏,从而严重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民众基本生活的现象。
灾蝗[ zāi huáng ]
蝗灾。
灾悔[ zāi huǐ ]
见“灾晦”。
灾晦[ zāi huì ]
亦作“灾悔”。灾难,晦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若是説话的同年生,并肩长,拦腰抱住,把臂拖回,也不见得受这般灾晦。”《水浒传》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里烧炷香,消灾灭罪;二者躲过这场灾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又不时有那来求子的,来做道场保禳灾悔的。”
灾火[ zāi huǒ ]
火灾。
灾祸[ zāi huò ]
自然的或人为的祸害。
灾疾[ zāi jí ]
1.灾害。2.疾病。
灾俭[ zāi jiǎn ]
因天灾而歉收。
灾馑[ zāi jǐn ]
泛指灾荒。
灾祲[ zāi jìn ]
亦作“灾祲”。犹灾异。
灾咎[ zāi jiù ]
祸殃。
灾疚[ zāi jiù ]
祸患疾苦。
灾潦[ zāi liáo ]
亦作“灾潦”。水灾。《后汉书·顺帝纪》:“连年灾潦,冀 部尤甚。”《宋史·贾易传》:“苏軾 守 杭,诉 浙 西灾潦甚苦。”参见“灾涝”。
灾涝[ zāi lào ]
水灾。《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二十九年春正月甲午,詔经寇六州,仍逢灾涝,可量加救赡。”
灾梨[ zāi lí ]
亦作“灾梨”。谓刻印无用的书,灾及作版的梨木。常用作刻印的谦词。
灾黎[ zāi lí ]
灾民。清 钱泳《履园丛话·祥异·妖言惑众》:“江 南北大旱,民人饥饉,方荣升 窃谓灾黎易动,起意倡乱。”清 昭槤《啸亭杂录·辛酉工赈》:“﹝ 明安 ﹞特建席棚以处灾黎,凡活者数百万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虽然这些也是穷人,然而比较起被灾的地方那些灾黎,是那一处轻,那一处重呢?”
灾厉[ zāi lì ]
见“灾癘”。
灾戾[ zāi lì ]
指自然灾害。
灾沴[ zāi lì ]
1.指自然灾害。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下》:“礼制修,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然后神圣允塞,灾沴不至矣。”唐 罗隐《甘露寺看雪上周相公》诗:“一种为祥君看取,半禳灾沴半年丰。”清 严允肇《哀淮人》诗:“何时灾沴息,躬耕乐行休。”2.指伤害。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蔽贤抑才至於千万国、千万年……其为大不祥,蔽塞天地,灾沴万物,孰有大於是歟?”
灾疠[ zāi lì ]
亦作“灾厉”。病疫;病灾。
灾民[ zāi mín ]
遭受灾害的人。
灾缪[ zāi miù ]
祸患和谬误。
灾魔[ zāi mó ]
祸患;灾难。
灾木[ zāi mù ]
犹灾梨。
灾难[ zāi nàn ]
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深重。遭受~。
灾年[ zāi nián ]
受灾之年;荒年。
灾孽[ zāi niè ]
灾祸,祸害。
灾虐[ zāi nüè ]
灾害。
灾愆[ zāi qiān ]
亦作“灾愆”。罪孽招致的灾祸;灾殃。
灾谴[ zāi qiǎn ]
亦作“灾谴”。指上天降灾示罚;灾祸。《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已来,灾谴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政有不当,则见灾谴。”晋 郭璞《皇孙生请布泽疏》:“宜於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晋书·姚兴载记下》:“灾谴之来,咎在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