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指战员[ zhǐ zhàn yuán ]
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合称。泛指全体现役军人。
指掌[ zhǐ zhǎng ]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 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宋 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清 昭槤《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尝见 梁文庄 诗正 掌户部时上疏稿,核计度支盈絀,如在指掌。”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蜀 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唐 白行简《李娃传》:“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辽史·太宗纪下》:“非 汴州 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3.手指和手掌。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文则琳琅堕於笔端,武则鉤铬摧於指掌。”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是犹闢滔天之源,激不测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4.抵掌,击掌。汉 徐干《中论·谴交》:“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晋 道恒《释驳论》:“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明史·奸臣传·马士英》:“大鋮 掀髯指掌,日谈兵,国安 甚喜。”
指仗[ zhǐ zhàng ]
仰仗;依靠:这里农民一年的生计就~地里的收成。
指谪[ zhǐ zhé ]
见“指摘”。
指针[ zhǐ zhēn ]
1.钟表的面上指示时间的针,分为时针、分针、秒针;仪表上指示度数的针。2.比喻辨别正确方向的依据。
指正[ zhǐ zhèng ]
1.指出错误,使其改正。2.请人提出批评意见时的客气话:意见有不妥当的地方,请~。
指证[ zhǐ zhèng ]
指认并证明:现场目击者出庭~凶犯。
指支[ zhǐ zhī ]
犹四肢。
指执[ zhǐ zhí ]
抓住把柄。
指摭[ zhǐ zhí ]
犹指摘。
指指戳戳[ zhǐ zhǐ chuō chuō ]
见“指指搠搠”。
指指搠搠[ zhǐ zhǐ shuò shuò ]
悄悄议论的样子。《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八老 到门前站了一回,蹔到间壁糶米 张大郎 门前,閒坐了一回,只听得这几家隣舍指指搠搠,只説这事。”亦作“指指戳戳”。《红楼梦》第九三回:“贾芹 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戳戳不知説什么。”克非《春潮急》十二:“同族的两个地主,想把她逼出姓去,好得那份绝业……还指使几个癞皮子给她编造了好些坏话,弄得出门走一步,背后就有人指指戳戳。”
指擿[ zhǐ tī ]
1.用手指抓搔。2.指出,挑出缺点错误。
指猪骂狗[ zhǐ zhū mà gǒu ]
犹指桑骂槐。亦作“指鸡骂狗”。
指属[ zhǐ shǔ ]
指示。
指注[ zhǐ zhù ]
1.指示;指点。2.指指点点,指责。
指爪[ zhǐ zhǎo ]
1.指甲。2.趾甲;爪子。3.喻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復计东西。”清张四科《忆旧游·春窗剪烛》词:“似踏雪飞鸿,空留指爪,回首茫然。”
指状[ zhǐ zhuàng ]
犹描摹。
指准[ zhǐ zhǔn ]
确定。
指訾[ zhǐ zī ]
犹指责。
指踪[ zhǐ zōng ]
1.亦作“指纵”。发踪指示。比喻指挥谋划。语本《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汉书·萧何传》作“发纵指示”。《后汉书·荀彧传》:“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唐 费冠卿《闲居即事》诗:“子房 仙去 孔明 死,更有何人解指踪。”2.比喻指挥。宋 范仲淹《奏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若人员不甚得力,则向下兵士,例各骄惰,不受指踪,多致败退。”明 冯梦龙《智囊补·语智·李晟》:“公为元帅,得专号令,晟 将一军受指纵而已。”
指纵[ zhǐ zòng ]
见“指踪”。
指奏[ zhǐ zòu ]
旨趣,宗旨。
枳道[ zhǐ dào ]
1.亭名。旧址在今 陕西 咸阳市 东北。《汉书·高帝纪上》:“沛公 至 霸上。秦王 子婴 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璽符节,降 枳道 旁。”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亭名也。在 长安 东十三里。”2.阻塞道路。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施丐》:“贫丐无厌,每值一施,輒三四及诡名以博青蚨。天街闐拥,时或枳道不得前。”
枳枸[ zhǐ jǔ ]
即枳椇。
枳关[ zhǐ guān ]
枳木关塞,用以守护和阻隔行人。
枳柜[ zhǐ guì ]
见“枳椇”。
枳花[ zhǐ huā ]
枳树之花。
枳棘[ zhǐ jí ]
1.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2.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
枳椇[ zhǐ jǔ ]
1.落叶乔木,叶子卵圆形,花淡黄绿色,果实近球形,果柄肥厚弯曲,肉质,红褐色,味甜,可以吃。种子扁圆形。果柄、种子、树皮等都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和果柄。‖也叫拐枣。
枳句[ zhǐ jù ]
多曲的枳树。句,弯曲。
枳落[ zhǐ luò ]
枳木编制的篱笆。
枳首[ zhǐ shǒu ]
1.枳首蛇的省称。枳,通“枝”,歧出。2.歧首,两个头。枳,通“枝”,歧出。
枳首蛇[ zhǐ shǒu shé ]
歧头蛇,两头蛇。枳,通“枝”,歧出。
枳园[ zhǐ yuán ]
佛寺名。故址在今 江苏 江宁县。
轵道[ zhǐ dào ]
1.亭名。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北。《战国策·赵策二》:“夫 秦 下 軹道 则 南阳 动。”鲍彪 注:“軹道,《秦纪》注:亭名,在 霸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亭名。在 长安 东十三里。”2.借指亡国投降。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是知并吞六合,不免 軹道 之灾,混一车书,无救 平阳 之祸。”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 軹道,哀哉彼狡童。”
轵虺[ zhǐ huī ]
两头的土虺蛇。
轵里[ zhǐ lǐ ]
1.即軹深井里。2.借指聂政。
轵深井[ zhǐ shēn jǐng ]
见“軹深井里”。
轵深井里[ zhǐ shēn jǐng lǐ ]
古地名。
轵涂[ zhǐ tú ]
即 軹道。
轵輢[ zhǐ yǐ ]
车箱两旁跨于輢上的横木。
趾绊[ zhǐ bàn ]
木屐上的趾襻儿。
趾错[ zhǐ cuò ]
履迹交错。比喻人来往之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刘亮采》:“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 秦、楚 燕、赵 之客,趾错於门;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逢三月六月九月,进观音香者,远近趾错。”严复《主客平议》:“况今者全球云蒸,五洲趾错,物竞之风潮甚大,优者必胜,劣者必僵。”
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
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趾迹[ zhǐ jì ]
脚基。引申为遗迹。唐 陈子昂《吊塞上翁文》:“居延海 南四百餘里,有古城焉,土人云是 塞上翁城,今为戍,其基扃趾跡,盖数千年也。”
趾离[ zhǐ lí ]
梦神名。
趾美[ zhǐ měi ]
谓继承发扬前辈的事业和美德。
趾业[ zhǐ yè ]
基业。
趾趾[ zhǐ zhǐ ]
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