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正刑[ zhèng xíng ]
1.正常的法度。2.谓正定刑律。3.依法执行死刑。
正姓[ zhèng xìng ]
谓同一宗族始祖之姓。
正凶[ zhèng xiōng ]
凶杀案件中的主要凶手。
正序[ zhèng xù ]
谓五行相生的顺序。
正绪[ zhèng xù ]
正统。
正穴[ zhèng xué ]
指正式埋葬的墓穴。
正牙[ zhèng yá ]
同“正衙”。《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嘉王 府諮议 高弘本 正牙奏事。”胡三省 注:“唐 东内 以 含元殿 为正牙,西内 以 太极殿 为正牙。唐 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牙与衙同。”
正衙[ zhèng yá ]
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唐 白居易《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正雅[ zhèng yǎ ]
《诗》中正《小雅》、正《大雅》的统称。与变雅相对。据《小大雅谱》载:自《鹿鸣》至《菁菁者莪》为正小雅,自《文王》至《凫鹥》为正大雅;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为正雅。
正言厉色[ zhèng yán lì sè ]
言谈郑重,表情严厉。
正盐[ zhèng yán ]
既不含可以电离的氢原子,又不含氢氧根(OH)的盐。如氯化钙(CaCl2)等。
正颜[ zhèng yán ]
端正容颜。
正阳门[ zhèng yáng mén ]
1.宋 代 汴京 宫城门名。即 宣德门。明道 元年改名 正阳门。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你向 正阳门 改嫁的倒荣华。”2.今 北京 前门。元 大都 之 丽正门,明 正统 年间改称 正阳门,为 北京 内城之正南门。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正阳门,掌门官一员,管事官数十员,带管外罗城南面居中 永定门。”
正要[ zhèng yào ]
1.谓端正东西的方位。2.刚要;正预备。
正一[ zhèng yī ]
1.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2.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正一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唐 宋 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统称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事 潘师正,傅其符籙及辟穀、导引、服饵之术。师正 特赏异之,谓曰:‘我自 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元史·释老传·张与材》:“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房道士,世传正一道教,善能书符遣将,剖断人间祸福。”
正仪[ zhèng yí ]
1.准则,典范。2.端庄的仪态。
正义[ zhèng yì ]
1.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伸张~。主持~。2.属性词。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的事业。~的战争。3.(语言文字上)正当的或正确的意义。也用于书名,如《史记正义》。
正义感[ zhèng yì gǎn ]
也叫是非感。一种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操。它受人的思想意识影响并受社会制约。
正义者同盟[ zhèng yì zhě tóng méng ]
1836年德国流亡工人在巴黎建立的秘密革命团体,后成为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于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正议[ zhèng yì ]
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 傅喜 为大司马,与丞相 孔光、大司空 师丹,共持正议。”宋 司马光《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章炳麟《序<革命军>》:“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曾静、齐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袁绍 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 正议责 绍。”《新唐书·上官仪传》:“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正谊[ zhèng yì ]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2.公正的道理。3.辩正意义。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正意[ zhèng yì ]
1.纯正的心志。2.原意;本意。3.主要的意思。
正音[ zhèng yīn ]
1.字音的规范读法。2.使读正确规范的字音。
正音法[ zhèng yīn fǎ ]
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 北京 语音为标准音。
正营[ zhèng yíng ]
怔营。惶恐不安貌。
正勇[ zhèng yǒng ]
旧时军队中主要参战的兵卒。
正用[ zhèng yòng ]
正经的用处;办主要事情所用。
正域[ zhèng yù ]
整治封疆。
正御[ zhèng yù ]
谓供奉帝王的物品。
正员[ zhèng yuán ]
正式编制内的人员。
正院[ zhèng yuàn ]
1.科举时代的省试官署。即主考官办事之所。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龙飞赋题》:“咸淳 戊辰 年,龙飞省试。考官商议出题,题皆不欲出天子、圣人,於是别院出乾为天,正院出帝德广运。皇天、眷命,皆 大金 年号,而 天眷 又正是 徽 钦 过此之时,时人为之语曰:‘正院无天子,别院少圣人。广运 与 天眷,却把比 咸淳。’”2.正中的院子。《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一边两间耳房,正院里墁前十字甬路。”杨朔《雪花飘飘》:“齐 家有两套院子;一套青堂瓦舍的是正院,还有一个跨院,里面有羊圈,牲口棚,再就是老羊倌睡觉的下屋。”
正月节[ zhēng yuè jié ]
即元宵节。
正在[ zhèng zài ]
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中:~开会。温度~慢慢上升。
正宅[ zhèng zhái ]
1.正式的住宅。相对于临时的便宅而言。2.住宅的正屋。相对于厢房而言。
正站[ zhèng zhàn ]
供旅客住宿的驿站。别于通常打尖的站。
正仗[ zhèng zhàng ]
指朝廷举行祀天、朝会等大典用的仪仗。《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设乐县於殿庭。”
正真[ zhèng zhēn ]
确实;名符其实。
正赈[ zhèng zhèn ]
旧时指用国库钱、粮救济灾民。《清文献通考·赈济》:“﹝ 雍正 ﹞三十六年,直隶、甘肃、江苏、山东 各属灾,均予正賑,加賑发库银五十万两。”
正正[ zhèng zhèng ]
1.整齐貌。2.恰好,正好。
正正经经[ zhèng zhèng jīng jīng ]
1.严肃而认真。2.形容正大光明。
正正气气[ zhèng zhèng qì qì ]
正派。
正正堂堂[ zhèng zhèng táng táng ]
本指正正的旗号,堂堂的阵容。现形容正大光明。
正直[ zhèng zhí ]
公正坦率:他襟怀坦白,为人~。
正治[ zhèng zhì ]
治理;整治。出自于《周礼·地官·乡师》:“大军旅会同,正治其徒役,与其輂辇,戮其犯命者。”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正中[ zhèng zhōng [ zhèng zhòng ]]
[ zhèng zhōng ]〈名〉中心点;正当中。[ zhèng zhòng ]〈动〉正好符合。
正中下怀[ zhèng zhòng xià huái ]
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愿。中(zhòng)。
正昼[ zhèng zhòu ]
犹言大白天。
正着[ zhèng zháo ]
1.见“正着”。2.亦作“正著”。恰巧碰上;准确打中。
正宗[ zhèng zōng ]
1.原指佛教各派的创建者所传下来的嫡派,后来泛指正统派。2.属性词。正统的;真正的:~川菜。
正卒[ zhèng zú ]
1.周 代军制,每户出一人编成正式兵员,谓之正卒。《周礼·地官·小司徒》“以其餘为羡”唐 贾公彦 疏:“一家兄弟虽多,除一人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为羡卒。”清 林颐山《经述一·释赋税二》:“起军之法,家出一人为正卒,餘为羡卒……正卒有定数,羡卒无定数,备多用少,乃 周 礼制军之精意。”2.汉 代徭役之一。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汉书·食货志上》“又加月为更卒,已復为正”唐 颜师古 注:“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也;正卒,谓给中都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