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竺干学[ zhú gàn xué ]
亦作“笁乾学”。佛学。
竺国[ zhú guó ]
天竺。古 印度 的别称。
竺国经[ zhú guó jīng ]
佛经。因出 天竺国,故名。
竺寒[ zhú hán ]
严寒。竺,通“篤”。明 杨慎《孝友后华李子玉讄》:“弟官官师十餘年,时单骑省之,虽竺寒酷暑不避也。”
竺教[ zhú jiào ]
佛教。
竺经[ zhú jīng ]
见“竺国经”。
竺僧[ zhú sēng ]
僧侣。
竺生[ zhú shēng ]
涌现。竺,通“篤”。
竺书[ zhú shū ]
佛书,佛经。
竺土[ zhú tǔ ]
指 天竺国。指古 印度。
竺文[ zhú wén ]
佛教经文。
竺信[ zhú xìn ]
深信;忠实地信仰。竺,通“篤”。
竺学[ zhú xué ]
佛学。
竺域[ zhú yù ]
指 天竺。即今 印度。
竺胙[ zhú zuò ]
厚赐。竺,通“篤”。
竺[zhúdǔ]
[ zhú ]1.〔天~〕印度的古称。2.姓。[ dǔ ]古同“笃”,厚。
烛跋[ zhú bá ]
1.《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孔颖达疏:“《小尔雅》云:‘跋,本也。’本,把处也。”烛跋,指竖立火炬或蜡烛的底坐。2.谓烛将燃尽。
烛察[ zhú chá ]
明察,洞察。
烛车[ zhú chē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无寳乎?”后因以“烛车”比喻珍贵之物。
烛乘[ zhú chéng ]
烛车。
烛刀[ zhú dāo ]
即烛剪。
烛蛾[ zhú é ]
谓扑灯之蛾。
烛房[ zhú fáng ]
打烛明亮的厅房。多指行乐之所。南朝 宋 谢庄《月赋》:“君王迺厌晨懽,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唐 李商隐《昨夜》诗:“不辞鶗鴂妬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宋 张先《夜厌厌》词:“昨夜小筵欢纵,烛房深,舞鸞歌凤。”
烛光[ zhú guāng ]
发光强度的非法定计量单位。通常所说的电灯泡的烛光数实际上是瓦特数。
烛红[ zhú hóng ]
指蜡烛亮光。
烛花[ zhú huā ]
蜡烛燃烧时烛心结成的花状物。也指蜡烛的光焰。
烛华[ zhú huá ]
见“烛花”。
烛睆[ zhú huàn ]
指眼病。
烛火[ zhú huǒ ]
1.火炬,火把。旧题汉郭宪《洞冥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南史·戴僧静传》:“粲登城西南门,列烛火坐,臺军至射之,火乃灭。”《旧唐书·张弘靖传》:“﹝韦雍等﹞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2.焟烛火。
烛剪[ zhú jiǎn ]
烛光变暗或螅灭时用来剪短或夹短烛芯的有点像剪子的器具。
烛鉴[ zhú jiàn ]
犹明鉴,明察。
烛尽[ zhú jìn ]
烛已点完。多表示到了深夜。
烛烬[ zhú jìn ]
1.烛燃后的余烬;烛泪。2.烛化为烬。
烛炬[ zhú jù ]
指火炬或蜡烛。
烛泪[ zhú lèi ]
指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
烛理[ zhú lǐ ]
1.英明治理。2.考察事理。
烛力[ zhú lì ]
俗称电灯泡的功率单位,即瓦。
烛燎[ zhú liáo ]
1.燃炬照耀。2.指火炬,或指灯烛与火炬。
烛临[ zhú lín ]
1.谓由上向下照射。2.比喻教化广施。3.犹明鉴。
烛龙[ zhú lóng ]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2.借指太阳。
烛笼[ zhú lóng ]
即灯笼。
烛明[ zhú míng ]
1.照亮。2.烛光明亮。
烛奴[ zhú nú ]
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
烛盘[ zhú pán ]
带底盘的烛台。可兼盛烛泪。
烛签[ zhú qiān ]
插蜡烛的签子。
烛穗[ zhú suì ]
结成穗状的烛泪。
烛台[ zhú tái ]
插蜡烛的器具,多用铜锡等金属制成。
烛天[ zhú tiān ]
1.照耀天空。晋 葛洪《神仙传·孙博》:“於是 博 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宋 范成大《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元 张宪《黄金台》诗:“黄金臺,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冰心《再寄小读者》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2.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明 张四维《双烈记·忠陷》:“秦老丞相 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
烛微[ zhú wēi ]
谓观察入微。
烛武[ zhú wǔ ]
指 春秋 时 郑 臣 烛之武。秦 晋 围 郑,武 年老出而说退 秦 兵,卒解 郑 围。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后人用为少不见用、老能报国之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及 烛武 行而紓 郑。”阳兆鲲《辛亥生日感赋》诗:“潦倒天涯 烛武 身,臣之壮也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