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柱国[ zhù guó ]
1.国都。2.官名。3.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柱后[ zhù hòu ]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
柱后惠文[ zhù hòu huì wén ]
1.冠名。执法官、御史等所戴。2.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柱后史[ zhù hòu shǐ ]
御史的别称。
柱极[ zhù jí ]
殿柱和正梁。喻指君主或帝位。
柱脚[ zhù jiǎo ]
柱子的下端。
柱卷[ zhù juàn ]
法冠后部上端卷曲的两根铁柱。
柱桷[ zhù jué ]
屋柱和椽子。喻杰出之才。
柱科[ zhù kē ]
柱身。科,物体中部。
柱梁[ zhù liáng ]
柱与梁。
柱楣[ zhù méi ]
1.茅庐的立柱和前檐。2.柱与梁。
柱然[ zhù rán ]
形容人挺立有威仪。
柱石[ zhù shí ]
柱子和柱子下面的基石,比喻起支撑作用的力量和担负重任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柱石臣[ zhù shí chén ]
担当国家重任的大臣。
柱史[ zhù shǐ ]
1.“柱下史”的省称。代指 老子。《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李贤 注引 应劭 曰:“老子 为 周 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清 康乃心《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华狱 仙人地,函关 柱史家。”2.“柱下史”的省称。指御史。唐 严维《剡中赠张卿侍御》诗:“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唐 韩翃《送李侍御赴徐州行营》诗:“少年兼柱史,东至旧 徐州。”清 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职非柱史,恶故当隐,苟闻善而疑之,闕其事焉。”3.“柱下史”的省称。亦借指侍郎等朝官。唐 刘商《题杨侍郎新亭》诗:“毘陵 过柱史,简易在茅茨。”4.“柱下史”的省称。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参见“柱下史”。
柱天[ zhù tiān ]
撑天,支天。
柱天踏地[ zhù tiān tà dì ]
指顶天立地的事物。
柱帖[ zhù tiē ]
指楹柱上的对联。
柱下[ zhù xià ]
1.相传 老子 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 老子 或 老子《道德经》的代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李贤 注:“柱下,老子 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 漆园 之义疏。”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词:“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清 龚自珍《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刘,媲柱下,储以俟后圣。”2.周 秦 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张苍传》:“﹝ 张苍 ﹞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颜师古 注:“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唐 独孤及《张侍御写真图赞》:“执法柱下,分形画工。”明 夏完淳《招魂》:“先生在柱下三年,从初服者六年。”清 钱谦益《左汇序》:“侍御起家为刑官,今方执法柱下。”参见“柱下史”。3.借指藏书之所。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九》:“瞽宗、辟雍、泮宫、柱下,固册府礼乐之渊渚,师友讲习之林囿也。”
柱下史[ zhù xià shǐ ]
1.周秦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2.为御史的代称。3.指老子。参见“柱下”。4.星名。
柱小倾大[ zhù xiǎo qīng dà ]
喻指能力小者承担重任必出危险。
柱衣[ zhù yī ]
饰楹柱的织物。
柱杖[ zhù zhàng ]
1.手杖。宋 沉括《梦溪笔谈·异事》:“﹝ 李遥 ﹞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柱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2.拄着手杖。清 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秋水寒潭,柱杖穿花,一无留念。”
柱质[ zhù zhì ]
承柱的础石。质,同“礩”。
柱州[ zhù zhōu ]
传说中地名。
柱壮[ zhù zhuàng ]
方言。健康。
柱子[ zhù zi ]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用木、石、型钢、钢筋混凝土等制成。
柷圄[ zhù yǔ ]
即柷敔。
柷圉[ zhù yǔ ]
即柷敔。
柷敔[ zhù yǔ ]
乐器名。奏乐开始时击柷,终止时敲敔。一说二者同用以和乐,不分终始。
祝白[ zhù bái ]
犹祷告。
祝板[ zhù bǎn ]
见“祝版”。
祝版[ zhù bǎn ]
亦作“祝板”。书写祝文的木版、纸版等,祭祀时所用。
祝报[ zhù bào ]
为人祝福,以报恩德。
祝币[ zhù bì ]
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玉帛。
祝币史辞[ zhù bì shǐ cí ]
祝用币,史用辞。指古代帝王祈求免灾的祭祀典礼。《左传·昭公十七年》:“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於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左传·成公五年》:“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縵,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自春秋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祝庇[ zhù bì ]
祝告神灵,以求庇佑。
祝伯[ zhù bó ]
掌宗庙祭祀之官。汉 焦赣《易林·需之困》:“祝伯善言,能事鬼神,拜辞万岁,使君延年。”
祝不胜诅[ zhù bù shèng zǔ ]
指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祝册[ zhù cè ]
《书·洛诰》:“王命作册,逸 祝册。”孔颖达 疏:“王命有司作策书,乃使史官名 逸 者祝读此策。”后因称帝王祭祀用的文书为“祝册”。
祝除[ zhù chú ]
谓削除。祝,通“斸”。
祝词[ zhù cí ]
1.古代祭祀时祷告的话。2.举行典礼或会议时表示良好愿望或庆贺的话:新年~。‖也作祝辞。
祝祠[ zhù cí ]
祭祀鬼神的祠庙。
祝辞[ zhù cí ]
同“祝词”。
祝祷[ zhù dǎo ]
祝愿祷告;祷祝。
祝盗[ zhù dào ]
祈求免受盗贼之害。
祝盗方[ zhù dào fāng ]
古代祈免盗患的一种方术。
祝典[ zhù diǎn ]
庆祝的典礼。
祝顶红[ zhù dǐng hóng ]
鸟名。
祝读[ zhù dú ]
祭祀时宣读(祝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