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剟録[ duō lù ]
摘录,选录。
剟剽[ duō piāo ]
摘抄。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八:“《支辛》谓 东坡《志林》、李方叔《师友谈记》、钱丕《行年杂纪》之类四五书,皆偶附著异事,不顓《虞初》九百之篇。士大夫或弗能知,故剟剽以为助,不几乎三之一矣。”
剟裒[ duō póu ]
掇集。《易纬乾凿度》:“<七録>握藉,成年剟裒。”
剟取[ duō qǔ ]
摘取,选取。
剟拾[ duō shí ]
摭拾。
剟削[ duō xuē ]
删除,清除。
崜峗[ duǒ wéi ]
指高峻的山。
裰领道袍[ duō lǐng dào páo ]
缀上领圈道袍。
夺哀[ duó āi ]
犹夺服。
夺标[ duó biāo ]
1.夺取锦标,特指夺取冠军:这场大赛中数她~呼声最高。2.承包人或买主所投的标在投标竞争中中(zhòng)标:这家公司在同其他八家公司的竞争中~。
夺柄[ duó bǐng ]
失去权力。
夺彩[ duó cǎi ]
失去光彩。
夺胆[ duó dǎn ]
犹丧胆。
夺嫡[ duó dí ]
亦作“夺适”。封建社会君位世袭,以庶子嗣位而废其嫡子者,谓之“夺嫡”。
夺俸[ duó fèng ]
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金史·世宗纪中》:“又以臺臣徇势偷安,畏忌不敢言,夺俸一月。”《明史·黄尊素传》:“疏入,魏忠贤 大怒,谋廷杖之。韩爌 力救,乃夺俸一年。”清 昭槤《啸亭杂录·义仆》:“李 挺身自认,谓主人初不知情,大吏胁以三木,李 执辞如初,因论 李 大辟,罪某夺俸而已。”
夺服[ duó fú ]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后汉书·桓焉传》:“踰年,詔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唐书·张俭传》:“时 俭 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
夺官[ duó guān ]
削去官职。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司农署铨》:“至次年,梁 遂夺官归。”《明史·唐龙传》:“后坐 嵩 党,夺官。”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同入试闱》:“事闻,文端 夺官,熊 黜举人,文忠 以失察,鎸三级。”
夺冠[ duó guàn ]
夺取冠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选手连连~。
夺锦[ duó jǐn ]
见“夺袍”。
夺爵[ duó jué ]
谓因罪而被削去爵位。
夺眶而出[ duó kuàng ér chū ]
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夺魁[ duó kuí ]
争夺第一;夺取冠军:这个厂的电视机在全国评比中~。
夺劳[ duó láo ]
古代对犯罪官吏剥夺其职务令服劳役的一种制度。
夺礼[ duó lǐ ]
犹夺服。
夺路[ duó lù ]
1.强行通过道路。2.拦路抢劫。
夺伦[ duó lún ]
失其伦次。
夺门[ duó mén ]
1.破门,奋力冲开门户。《旧唐书·韩游瓌传》:“贼急夺门,游瓌 隔门血战。”清 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戚 遽夺门去,女亦避之他所。”沙汀《烦恼》:“刘久发 喃喃说,夺门冲出去了。”2.明英宗 亲征 瓦剌,兵败被俘。其弟继位为 景帝,即与 瓦剌 议和。英宗 返回京师,入居南宫,不许朝谒。景泰 八年,石亨、徐有贞 等以兵迎 英宗 于南宫,毁垣坏门而入,英宗 乃复辟。史称此次政变为“夺门之役”。见《明史·英宗后纪》。后因以“夺门”泛指复辟、政变。章炳麟《咏南海康氏》:“夺门伟绩他年就,专制依然属 爱新。”
夺门之变[ duó mén zhī biàn ]
明英宗发动的政变。1449年英宗为瓦剌掳去,兵部尚书于谦等拥英宗弟朱祁钰为帝(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组织抵抗瓦剌。英宗于次年被释归京,1457年发动政变,夺取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等。
夺目[ duó mù ]
(光彩)耀眼:鲜艳~。放出~的光辉。
夺袍[ duó páo ]
夺袍,汉语词汇,竞赛中获胜为夺袍
夺魄[ duó pò ]
惊心动魄;失魂落魄。
夺情[ duó qíng ]
1.谓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2.犹夺服。
夺取[ duó qǔ ]
1.用武力强取:~敌人的阵地。2.努力争取:~新的胜利。~农业丰收。
夺却[ duó què ]
1.亦作“夺却”。夺去;占去。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醖署丞等三官,皆流外之职,已被士人夺却。”五代 和凝《解红》词:“两箇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宋 朱熹《答吕子约书》:“年来觉得日前为学,不得要领,自做身主不起,反为文字夺却精神。”2.见“夺却”。
夺攘[ duó rǎng ]
抢夺。
夺人[ duó rén ]
1.犹损人。2.犹动人。
夺适[ duó shì ]
见“夺嫡”。
夺胎[ duó tāi ]
见“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 duó tāi huàn gǔ ]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夺误[ duó wù ]
抄刊古书而形成的文字脱漏或讹误。
夺席[ duó xí ]
成就超过他人。
夺衣[ duó yī ]
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
夺移[ duó yí ]
1.夺此移彼;转移。《后汉书·献帝纪论》:“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晋 曹摅《感旧诗》:“廉 藺 门易轨,田 竇 相夺移。”2.动摇改变。唐 孟郊《同年春宴》诗:“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新唐书·赵彦昭传》:“彦昭 顾己处外,恐权宠夺移,不悦。”
夺印[ duó yìn ]
1.夺去官印,谓将付予臣下的权力收回。2.谓在竞争中获得代表某种权力的官印。
夺职[ duó zhí ]
削职;免职。
夺志[ duó zhì ]
强行使人改变原有的志向、志气。
夺转[ duó zhuǎn ]
犹言夺回。
夺宗[ duó zōng ]
《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适。”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夺宗,始封之君尊为诸侯,则夺其旧为宗子之事也。”后称夺取嫡长子地位为“夺宗”。
铎辰[ duó chén ]
春秋 时 赤狄 的一支。分布在今 山西省 境内。《左传·宣公十六年》:“晋 士会 帅师灭 赤狄甲氏 及 留吁、鐸辰。”杜预 注:“鐸辰 不书,留吁 之属。”杨伯峻 注:“若依 杜 注所云,鐸辰 当在今 山西省 潞城县、屯留县 附近。”
铎刀[ duó dāo ]
唐 代 南诏 兵器名。一种顶端含毒的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