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方峻[ fāng jùn ]
方正严峻。
方客[ fāng kè ]
1.四方宾客。汉 扬雄《太玄·童》:“次六,大开帷幕,以引方客。”司马光 集注:“如人君延纳四方之士,无有壅蔽也。”2.即方士。《魏书·恩倖传·王叡》:“太和 二年,高祖 及 文明太后 率百僚与诸方客临虎圈,有逸虎登门阁道,几至御座。”按,高祖 及 文明太后 均信方士。见《魏书·术艺传》。参见“方士”。
方空[ fāng kōng ]
1.方形的孔。2.即方空縠。
方空縠[ fāng kōng hú ]
古代丝织物名。
方孔钱[ fāng kǒng qián ]
中国古代铜 币的一种。圆形。因钱币中间的穿孔为方形而得名。
方块[ fāng kuài ]
四方形的物体。
方块字[ fāng kuài zì ]
指汉字,因为每个汉字一般占一个方形面积。
方框图[ fāng kuàng tú ]
标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其它适当的图形以表示某一仪器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和功能的图解--亦称框图。
方溃[ fāng kuì ]
青蒿的别称。参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青蒿》。
方腊起义[ fāng là qǐ yì ]
北宋末浙 江一带的农民起义。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江浙地区更遭受花石纲的掠夺。1120年雇农出 身的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发动起义,自称圣公,年号永乐,置官吏将帅。起义队伍发展到近百 万人。北宋朝廷调兵前往镇压,方腊被俘就义。起义失败六年后,北宋灭亡。
方来[ fāng lái ]
1.将来。2.近来。
方来未艾[ fāng lái wèi ài ]
指(恩泽)方始来到尚未止歇。
方雷氏[ fāng léi shì ]
传说中人名。相传其女为 黄帝 次妃,生 青阳,即 少昊帝。
方棱[ fāng léng ]
亦作“方楞”。方正有棱角。喻刚正不阿。
方楞[ fāng léng ]
见"方棱"。
方离[ fāng lí ]
蒙茏纷乱貌。
方里[ fāng lǐ ]
1.一里见方。2.平方里。
方厉[ fāng lì ]
正直而严肃。
方立[ fāng lì ]
谓以道立身。
方廉[ fāng lián ]
方正廉洁。
方良[ fāng liáng ]
传说中的山精鬼怪名。
方亮[ fāng liàng ]
正直而诚实。
方量[ fāng liàng ]
犹丈量。
方领[ fāng lǐng ]
1.方形衣领。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方领矩步[ fāng lǐng jǔ bù ]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方领圆冠[ fāng lǐng yuán guàn ]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
方流[ fāng liú ]
1.作直角转折的水流。相传其下有玉。2.犹周流。
方略策[ fāng lüè cè ]
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方马[ fāng mǎ ]
缚马。
方脉[ fāng mài ]
医方与脉象。引申指医术。
方面[ fāng miàn ]
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优势是在我们~,不是在敌人~。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方面大耳[ fāng miàn dà ěr ]
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方面官[ fāng miàn guān ]
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之官。明 清 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旧制,天下朝覲官至者,方面官随品级序於京官之次。”《明史·冯师孔传》:“﹝ 崇禎 十六年﹞举天下贤能方面官,郑三俊 荐 师孔。”参阅 明 王琼《双溪杂记》。参见“方面”。
方面军[ fāng miàn jūn ]
1.军队战时 由若干个集团军或军组成的一级组织。一般隶属统帅部,是诸军兵种合成的战略战役军团。2.担负一个 战略方向作战任务的军队编组。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
方名[ fāng míng ]
四方之名。指辨识方向。《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郑玄 注:“方名,东西。”《隋书·经籍志一》:“古者童子示而不誑,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
方明[ fāng míng ]
1.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木制,方四尺,设六色六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会盟或天子祭祀时所置。《仪礼·觐礼》:“诸侯覲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郑玄 注:“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贾公彦 疏:“谓合木为上下四方,故名方;此则神明之象,故名明。此 郑 解得名方明神之义也。”胡培翚 正义:“方明,以方四尺之木为之,上下四方,共有六面。设六色者,每面各设一色,以象其神。设六玉者,每面各设一玉,以为之饰。”《汉书·律历志下》:“商 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书序》曰:‘成汤 既没,太甲 元年,使 伊尹 作《伊训》。’《伊训》篇曰:‘惟 太甲 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 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言虽有 成汤、太丁、外丙 之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岁也。”2.传说中人名。
方明坛[ fāng míng tán ]
设有上下四方神明之象的祭坛。
方命[ fāng mìng ]
违命。书信中 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嘱托不能照办的谦词。
方谋[ fāng móu ]
方策;谋略。
方目[ fāng mù ]
1.相传仙人偓佺因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数寸,两目变方,能飞行逐走马。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偓佺》。2.方形之孔。3.水鸟名。
方目纱[ fāng mù shā ]
古代丝织物名。
方牧[ fāng mù ]
古时统治一方的军政长官方伯与州牧的并称。后泛指地方长官。
方内[ fāng nèi ]
1.指尘世。对“方外”而言。2.犹国内,域中。3.方枘。方形的榫子。
方辇[ fāng niǎn ]
1.并排两辇。《北史·后妃传下·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帝每临朝,后輒与上方輦而进,至閤乃止。”《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方輦,并两輦也。”2.同辇。唐 徐蕙《长门怨》诗:“旧爱 柏梁臺,新宠 昭阳殿。守分辞方輦,含情泣团扇。”按,《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 倢伃 同輦载,倢伃 辞。”
方袍[ fāng páo ]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唐 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2.借指僧人。唐 司空曙《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方袍客[ fāng páo kè ]
指僧人。唐 杨凝式《雪晴》诗:“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为报方袍客,丰年瑞已成。”
方辔[ fāng pèi ]
并辔;并驾。
方蓬[ fāng péng ]
传说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蓬莱 的并称。
方平[ fāng píng ]
传说中 汉桓帝 时神仙 王远 的字。
方屏[ fāng píng ]
一方的屏藩。指地方军政长官。